游东禅寺 其二
野迥亭高眼倍明,悠悠芳草古今情。
酒兼贤圣醒还醉,风有雌雄雨复晴。
嫩绿连天谁与染,残红掷地自无声。
冈回溪转藏岩寺,归路萧萧听马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旷野边那高高的野迥亭让人眼界豁然开朗,古往今来的悠悠感慨尽在眼前的一片绿草中。
这酒无论是贤人还是圣人都能喝得半醉不醒,风吹时气势豪迈,雨后却又显得恬静晴朗。
嫩绿的枝叶似乎要把天空都染成绿色,落下的花瓣默默无声地铺在地面。
山回路转,隐藏的岩寺就在山间,归途中只听见寂静中的马儿嘶鸣。
去完善
释义
1. "野迥亭高":这里描述的是远离城市喧嚣的野外景象,"野迥"意指荒野偏远的地方,"亭高"则是说亭子很高。
2. "眼倍明":眼睛看到的景色更为明亮。
3. "悠悠芳草":"悠悠"是指长久的、连绵不绝的意思,"芳草"指的是春夏之际茂盛的草地。
4. "古今情":表达了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共鸣,暗示了古诗对于历史的深深感慨。
5. "酒兼贤圣":"酒兼贤圣"一词用来形容喝酒后的感觉,“贤圣”是对有德之人的尊称,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酒后之意。
6. "醒还醉":醒着和醉着的交替状态。
7. "风有雌雄":"雌雄"在这里形象地描绘了风的动态,生动形象。
8. "雨复晴":形容天气由雨转晴的过程。
9. "嫩绿连天":嫩绿的草叶绵延至天际。
10. "谁与染":"与"即"给"的意思,"谁与染"是问谁给了这绿色。
11. "残红掷地":表示花朵凋谢落在地上。
12. "自无声":自动自发地寂静下来,表达了花朵落地时悄无声息的状态。
13. "冈回溪转":山路蜿蜒曲折,溪流随之变换方向。
14. "藏岩寺":坐落在山岩后的寺庙。
15. "萧萧":指风声。
16. "马鸣":马的嘶鸣声。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野迥亭高眼倍明”开篇,描述了在广袤的原野上,一座高耸的亭子映入眼帘,让人的视线豁然开朗。这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心境,也表现出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风、雨、花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得原本看似平常的自然景象变得生动起来。
“悠悠芳草古今情”,诗人借芳草这一意象,表达了人们对过去和未来无尽的思念和感慨。“酒兼贤圣醒还醉,风有雌雄雨复晴”,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如酒,既有圣贤的清醒时刻,也有沉醉的时刻;而生活中的起起落落也是常态,风雨过后总会出现晴天。
接下来,“嫩绿连天谁与染,残红掷地自无声”,诗人通过对嫩绿原野和满地落花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最后,“冈回溪转藏岩寺,归路萧萧听马鸣”,诗人通过对山路、溪流、寺庙的描述,展现了一幅静谧而又生动的田园画卷,让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东禅寺 其二》是北宋诗人洪刍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64年,正值宋英宗治平年间。此时,正是北宋中叶,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诗歌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在这一年里,洪刍的人生际遇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原本是一名学者,致力于经学和史学的研究。然而,他在政治上受到排挤,被贬谪到偏远的地区。在这段时间里,他远离了政坛的纷争,开始关注宗教和哲学问题,游览名胜古迹,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
在时代背景方面,北宋时期佛教兴盛,寺庙遍布全国各地。东禅寺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郊,是一座历史悠久、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庙。洪刍在此游览时,感受到了佛教的庄严肃穆,以及对人生的超脱态度,从而创作了这首诗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