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子真用悭字韵劝香城人葺陈陶书堂因和之 其二
泠泠野水翛翛寺,矗矗高峰叠叠峦。
闲伴禽鱼宜石友,静闻山水奏清弹。
难招灵观追陈迹,好在汤休接古欢。
开士未应文士后,病夫端欲避三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澈的小溪悠然自得地流淌在寺庙旁,巍峨的高峰与层层山峦相依相靠。闲暇时与身边的鱼儿、石头为伴,静静地欣赏着山林水涧的美景,倾听那如天籁般的琴声。想追寻古老的传说已非易事,但好在还能体会到古代文人的乐趣。出家人不应该落在文人士大夫之后,我这个病人也只想远离那些繁琐的事务。
去完善
释义
1. "泠泠野水":泠泠,形容水流声;野水,野外的小溪或小河。
2. "翛翛":象声词,用以形容风声、鸟鸣等声音。
3. "矗矗高峰":矗矗,高耸的样子;高峰,高山之巅。
4. "叠叠峦":叠叠,层叠连绵的样子;峦,山峰。
5. "禽鱼":泛指动植物。
6. "宜石友":意谓与石头为伍最为适宜。
7. "灵观":即灵岩观,位于苏州西南木渎山的一座寺庙。
8. "陈迹":过去的痕迹。
9. "汤休":南朝文人谢惠连的字。
10. "开士":佛教术语,是指在家修行的人,此处指的是潘子真。
11. "病夫":作者的自谦之称。
12. "三端":儒家经典《周礼·秋官·大司寇》中有“议狱之辟”,“士师治狱,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附于刑者归之于此造士之法。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一曰刑新国,用刑典;二曰刑平国,用刑典;三曰刑乱国,用刑典。”这里的三端可能指的是三种刑法。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的描绘开篇,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诗人借“泠泠野水”、“矗矗高峰”等词,描绘出山水的壮丽与辽阔,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而“翛翛寺”则透露出诗人在寺院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慰藉的愿望。
接着,诗人通过“闲伴禽鱼宜石友,静闻山水奏清弹”的描述,表达了与好友共享清幽之境的喜悦。其中“石友”是指志趣相投的朋友,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而“清弹”则寓意着大自然的美妙之音,展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难招灵观追陈迹,好在汤休接古欢”,表达了对古人精神的敬仰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意。这里,“灵观”是诗人对古人的尊称,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崇敬之情;而“汤休”则是诗人对古贤的赞美,暗示了诗人对古代先贤的敬仰与怀念。
最后,诗人以“开士未应文士后,病夫端欲避三端”结尾,表明了自己虽身为文人,却向往僧人般清心寡欲的生活。这里的“开士”指的是僧人,表达了诗人对僧侣生活的向往;而“病夫”则是对自己的谦称,展示出诗人谦逊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洪刍创作了这首诗。当时他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负责编修史书的工作。
这个时期,洪刍在朝廷中的地位相对稳定,但他的家庭生活却颇为不幸。他的父亲洪适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而被贬谪,这对洪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然而,他在诗文中表达了对自己家庭的深深眷恋和对父亲的敬仰之情。
北宋时期,儒家文化盛行,士人阶层对于文化传承和教育非常重视。陈陶书堂是当时著名的学术场所,聚集了许多文人墨客。潘子真邀请洪刍一起修缮陈陶书堂,以此表达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