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僧庵二首 其二
风枝雨叶春无頼,石径芳茨昼不开。
绿竹笋高人未觉,紫荆花谢我重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风吹拂着枝头,细雨滋润着绿叶,春天的景色真是让人陶醉。石径旁的小径芳草萋萋,白天也显得幽暗深邃。翠绿的竹笋在悄然生长,但人们并未察觉到它的变化;而紫荆花在凋谢时,我才又重新来到了这里。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无頼:无赖,这里是说春天里树枝、树叶随风摆动,给人带来混乱无序的感觉。
2. 石径:指石头铺成的道路。
3. 芳茨:芳香的枝条。茨,植物的枝条。
4. 昼不开:白天光线昏暗,意指山中幽深。
5. 绿竹笋高:绿色的竹笋已经长高。
6. 人未觉:人们没有注意到。
7. 紫荆花谢:紫荆花凋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洪刍所作,描述了春日里僧庵周围的景色。诗人通过“风枝雨叶”、“石径芳茨”等词语描绘出春天的景象,同时表达了春天中僧庵的寂静与清幽。诗中,“绿竹笋高”和“紫荆花谢”则代表了季节的更替,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洪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戏赠僧庵二首》。此时的洪刍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因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贬谪,远离朝廷,来到浙江一带。这种人生际遇使他更加关注禅宗文化,对僧人的修行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弘扬,尤其是禅宗文化,影响深远。文人墨客多与僧人结交,探讨佛理,交流文学创作。洪刍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以戏赠的方式表达了对僧人的生活和修行的理解,以及对禅宗文化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