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读梅圣俞六鹤诗或令余别赋之 唳天
清唳九皋内,抗音薄层云。
戛然时一鸣,流响惊人群。
嗟哉陆内史,华亭无复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澈的鹤鸣在湿地中回荡,其嘹亮的声音直冲云霄。偶尔的鸣声戛然而止,但它的余音仍回响在人群中,令人惊叹。可叹那陆内史(指陆机)早已离世,如今已无法再听闻这美妙的华亭鹤唳之声了。
去完善
释义
1. "清唳":形容鹤叫声清澈嘹亮。
2. "九皋":这里指的是沼泽湿地等低洼地。
3. "抗音":发出高昂的声音。
4. "薄":迫近,接近。
5. "戛然":突然,忽然。
6. "陆内史":指陆机,西晋文学家,曾任内史。
7. "华亭":古地名,位于今上海松江区。
8. "无复闻":不再听到。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借物咏怀,用鹤的“清唳”之音、“戛然一鸣”以及它响亮的叫声“流响惊人群”等细节描写,传达了诗人豪放高洁、才华横溢的形象。同时通过对鹤的描述也暗示出诗人的孤独感,他以哀伤的口吻提到陆机(陆内史)在战乱中失去听鹤叫的机缘,用以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忧虑。整首诗寓意深刻,意境优美,充分展示了洪刍作为一代文豪的诗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因读梅圣俞六鹤诗或令余别赋之 唳天》是南宋诗人洪刍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27年,即南宋初期。在这一年间,北宋灭亡,金兵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历史进入了南宋时期。
洪刍在这一时期的经历与这一时代剧变密切相关。他本是北宋末年的一位文人,曾任太学正,后因其学识渊博、文采出众而受到朝廷重视。然而,在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中,他与许多文人一样,被迫离开故土,南下避难。在这个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也深切感受到了家园破碎的痛楚。
在南宋初期的这一特殊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由于北方沦陷,大批文人南渡,形成了以陆游、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南移现象;另一方面,南宋朝廷为了巩固政权,开始大力提倡儒家文化,以期通过儒家思想来凝聚人心。在这种背景下,洪刍的诗作不仅表达了个人感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心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