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李协
江边日暮不胜愁,送客沾衣江上楼。
明月峡添明月照,蛾眉峰似两眉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夕阳西下,江水悠悠,送别之际无限感慨。月光洒在明月峡,使得夜色更加明亮;而那峨眉山仿佛也在为离别而蹙起眉头。
去完善
释义
1. 江边:这里指长江边。
2.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这里用来形容天色将晚。
3. 胜:能承受、能忍受。
4. 送客:送别客人。
5. 沾衣:泪水沾湿衣裳。
6. 江上:在江边的楼上。
7. 明月峡: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古时的交通要道。
8. 添:增加。
9. 蛾眉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因山峰形状像女子修长的眉毛而得名。
10. 两眉愁:这里把两座山峰比作人的眉头,暗示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诗人杨凝的这首《别李协》生动地描绘了离别场景,以江水、明月和山峰等自然景象作为情感的载体,展现了送别时的感伤与惆怅。
首句“江边日暮不胜愁”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氛围,夕阳西下,江面波光粼粼,让人感到无尽的忧愁。“江边”是离别的地点,“日暮”则象征着别离的时间,两者的结合加深了离别的哀愁。
次句“送客沾衣江上楼”则具体描绘了诗人在江边楼上的送别情景。“沾衣”意味着诗人心情沉重,无法自已。在诗人的笔下,原本无生命的江楼也被赋予了感伤的情怀。
紧接着,第三句“明月峡添明月照”中的“明月峡”是指四川的明月峡,这里将其比喻成诗人的心中明月,象征着友人离去后的思念之情。而“添明月照”则是寓意着思念之情愈发强烈。
最后一句“蛾眉峰似两眉愁”则以峨眉山的形象来形容诗人的愁绪。此处将山比喻成人的眉毛,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伤之情。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巧妙运用,展现了一首生动的离别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别李协》是唐代诗人杨凝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约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正值藩镇割据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杨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然而在他的时代,科举制度尚未完全成熟,文人的出路并不乐观。他在仕途上历经坎坷,曾数次落第,直到晚年才登上进士榜。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与友人李协分道扬镳,离别之际,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在《别李协》这首诗中,杨凝表达了与友人别离的哀愁之情。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别离的场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担忧。同时,他也借这次别离抒发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这首诗充分展示了杨凝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文素养,以及他对友情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