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谪者
此地闻犹恶,人言是所之。
一家书绝久,孤驿梦成迟。
八月三湘道,闻猨冒雨时。
不须祠楚相,臣节转堪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里听到的事情依然让人厌恶,人们所说的都是一些流言蜚语。
一封家书已经很久没有寄出了,一个人在驿站里做着缓慢的梦。
八月的三湘道上,时常能听到猿猴在雨中哀鸣。
不需要去祭祀那位楚国的大臣,他的忠诚和气节反而令人质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此地:指被贬谪的地方。
2. 犹恶:指听到这个地方的名字仍然觉得不好。
3. 人言:指人们所说的话或传说。
4. 是所之:即"适彼乐土"的意思,表示这是被贬谪的地方。
5. 一家书:指与家里亲人的书信往来。
6. 绝久:长时间没有消息。
7. 孤驿:孤独的驿站。
8. 梦成迟:梦见亲人但难以实现。
9. 三湘道:湖南地区的一条道路。
10. 闻猨:听到猿猴的叫声。
11. 冒雨时:冒着雨水的时候。
12. 不须祠楚相:不要祭祀楚国的大臣们。
13. 臣节:大臣的气节。
14. 转堪疑:怀疑其忠诚度。
去完善
赏析
《别谪者》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杨凝被贬谪至异地的情景和心境。在诗中,诗人以真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前途未卜的忧虑。
首先,诗人通过“此地闻犹恶,人言是所之”两句,表达了他对贬谪地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情感源于诗人对所处环境的厌恶和对故乡美好回忆的怀念。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与家人长期分离的孤独感:“一家书绝久,孤驿梦成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庭的思念和对与亲人团聚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他在贬谪之地的生活孤苦无依。
随后,诗人以“八月三湘道,闻猨冒雨时。”描绘了一幅雨中行路的画面,表现出他旅途的艰辛和环境的恶劣。这里的“闻猨”不仅形象地刻画了猿猴哀鸣的景象,还借以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最后,诗人通过对楚相屈原的质疑,表达了他对忠臣的担忧:“不须祠楚相,臣节转堪疑。”这里的“不须祠楚相”意味着诗人对屈原的忠诚产生了怀疑,透露出他对忠臣未来的担忧。
总的来说,《别谪者》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杨凝在贬谪过程中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使得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悲苦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别谪者》是唐朝诗人杨凝在贞观十三年(640年)创作的五言诗。当时他因罪贬谪至岭南,这首诗表达了他离别时的惆怅心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贞观年间,唐朝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然而,在这个时期,杨凝却因触犯法律而被贬谪至偏远之地。这使得他对自己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感慨。在此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别谪者》,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此外,杨凝还在这段时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在岭南地区进行了许多诗歌唱和活动。这些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