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渡淮北岸
别梦虽难觉,悲魂最易销。
慇勤淮北岸,乡近去家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虽然离别梦境难以觉醒,但悲伤的灵魂最容易消失。在淮北岸边,我们热情地告别,尽管家乡就在眼前,却感觉相隔遥远。
去完善
释义
1. 初:第一次;初次。
2. 渡:横过水面;渡过。
3. 淮北岸:淮水之北的岸边,这里指作者由南向北行进,离开故乡的地方。
4. 别梦:离别时的梦境或回忆。
5. 觉:睡醒;觉察;领悟。
6. 悲魂:悲伤的情绪。
7. 最易销:最容易消散。
8. 慇勤:热情周到。
9. 乡近:家乡附近。
10. 去家遥:距离家乡遥远。
去完善
赏析
《初渡淮北岸》是唐代诗人杨凝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初渡淮北岸时的感受和心情。全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表达了作者离家远行时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首联“别梦虽难觉,悲魂最易销”,表达的是离别故乡的愁绪。诗人用“别梦”来形容离别的痛苦,这种痛苦难以忘怀,却又无法轻易察觉。而“悲魂最易销”则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伤之情,这种悲伤很容易消散,但又很难完全消除。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割舍的情感。
颔联“慇勤淮北岸,乡近去家遥”,描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诗人站在淮北岸,虽然家乡近在咫尺,但自己却不得不远离家乡。这里,诗人用“慇勤”一词表达了对故乡的留恋之情,同时又通过“乡近去家遥”这一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渡淮北岸》是唐朝诗人杨凝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初次渡过淮河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战乱中民生疾苦的关切。
杨凝,唐代著名诗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公元8世纪左右。他曾任侍御史、吏部员外郎等职,后因事被贬为睦州刺史。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杨凝因与权臣不和而被罢官,流寓江南一带。这期间,他写下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间疾苦的诗篇。
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安史之乱爆发(755-763年),使得中原地区陷入战火之中。百姓流离失所,国家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凝作为一位关心民瘼的诗人,自然会对国家的现状和人民的苦难产生深刻的反思。
在流寓江南的日子里,杨凝曾多次渡过淮河,抵达江北。每次渡江,他都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初渡淮北岸》便是他在一次渡江时的有感而发。诗人通过对淮河两岸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关注了战乱中百姓的苦难,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