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往洞庭
九江归路远,万里客舟还。若过巴江水,湘东满碧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九江的回家路途遥远,我乘坐着万里的客船回到家乡。如果经过巴江的水道,那将会看到湘东满布着碧绿的轻烟。
去完善
释义
1. 九江:地名,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流经其境内的一段。这里指的是诗人的故乡。
2. 巴江:指四川省境内的嘉陵江上游一段,因古时候巴国在此而得名。
3. 湘东:湖南省东部地区。
4. 碧烟:形容水雾弥漫的样子,多用于描述江南水乡的景色。
去完善
赏析
诗人杨凝的这首《送客往洞庭》描绘了一幅壮观的水上旅程画卷。通过描写“九江”、“归路远”和“万里客舟还”,展现了旅程的遥远和艰辛,以及诗人在面对这种困难时的坚定与勇气。而“若过巴江水,湘东满碧烟”则赋予了这首诗一种神秘的美感,仿佛在告诉读者,只要跨越万水千山,便能见到那碧波荡漾的洞庭湖,那里有无尽的诗意等待人们去发掘。整首诗以委婉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于客船离去的深情厚谊,同时又展现出他那豪放不羁的个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客往洞庭》是唐代诗人杨凝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正值唐朝盛世,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在这段时间里,杨凝作为朝廷官员,曾担任尚书郎、国子祭酒等职务。他与朝中大臣关系融洽,文学才华得到赏识。然而,随着李隆基晚年逐渐沉溺于声色犬马,朝政逐渐腐败,这使杨凝深感忧虑。
与此同时,唐朝的文化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诗歌创作尤为活跃。许多诗人如李白、杜甫等人都活跃在这个时期,他们的作品广泛流传,影响了整个时代的审美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杨凝的这首《送客往洞庭》也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友情的深情厚谊。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