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听捣衣
砧杵闻秋夜,裁缝寄远方。声微渐湿露,响细未经霜。
兰牖唯遮树,风帘不碍凉。云中望何处,听此断人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秋天的夜晚,捣衣的声音传来,这声音来自远方的亲人,她们正在为我们准备冬日的衣裳。那声音微小,渐渐消失在湿润的露水中;那声音细微,还没有经历过风霜的考验。透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风吹动着窗帘,带来一丝丝凉爽的空气。我们望向天空,寻找那遥远的家乡,听着这捣衣的声音,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释义
1. 砧杵:古代捣衣的工具,此处代指捣衣的声音。
2. 远方:指代远方的丈夫或亲人。
3. 微:声音微弱。
4. 渐湿露:指声音随着露水的湿润而逐渐消失。
5. 响细:指捣衣声音细微。
6. 未经霜:指衣服尚未经过风霜的侵蚀。
7. 兰牖:窗户的美称。
8. 遮树:遮住窗户的树木。
9. 风帘:风吹动的窗帘。
10. 不碍凉:指风帘不妨碍凉爽的空气进入屋内。
11. 云中:指天空中,此处象征遥远的地方。
12. 断人肠:指听到捣衣的声音让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心中生出悲伤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诗人借《秋夜听捣衣》表达了思亲之情和对战乱的哀叹。通过描绘捣衣之声,形象地传达了思念亲人的心情。“砧杵闻秋夜,裁缝寄远方”,首联点明诗的主题,即捣衣声声,寄托着远方的亲人难以言说的挂念。接着,“声微渐湿露,响细未经霜”进一步描绘了捣衣声音的细微之处,露水沾湿的声音、未经过风霜的清脆响声,都反映了离别的哀愁和诗人内心的无奈。
颔联中,“兰牖唯遮树,风帘不碍凉”则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尽管窗帘阻隔了外面的寒风,但冷意依然穿透帘子,暗示了诗人内心无法掩饰的哀伤。而尾联“云中望何处,听此断人肠”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抬头望向天空,期盼能望见远在他乡的亲人,然而捣衣声中透露出的哀痛,却如利剑刺入人心,让人断肠。
整首诗以声写情,传达出深刻的思念与悲痛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夜听捣衣》是唐朝诗人杨凝的一首描绘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具体时间难以确定,但大致在755年至763年之间。这段时间内,国家动荡,战争频繁,许多百姓被迫离家参军,戍守边疆。
杨凝,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曾在朝为官。然而,他在安史之乱期间失官流落江南,过着漂泊的生活。这段时期,他目睹了战乱带来的家庭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杨凝写下了这首《秋夜听捣衣》。诗中的“捣衣”是指古代妇女为远行的亲人准备寒衣,用木杵捶打布料使其柔软的过程。诗人通过描绘思妇在秋夜为戍边的丈夫捣衣的场景,表达了广大民众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