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院二首 其一
百道泉回面面幽,琮琤音韵寄冥搜。兵余道士浑随俗,火后堂基独占秋。尘迹未缘幽涧转,野情先绕上峰流。院前洞有扶摇在,笑问如今得睡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百道清泉曲径通幽,泠泠水声引人探寻。战争过后道士皆已入世,火后寺庙重建独享秋色。尘世之路未能通向幽谷,山巅风光却令人流连忘返。院前的洞穴有鹏鸟展翅,试问今日是否得以安睡?
去完善
释义
1. 玉泉院:位于中国陕西省华阴市华山脚下的道观。
2. 百道泉:指玉泉院的泉水众多。
3. 面面幽:每一面都显得深邃宁静。
4. 琮琤:形容泉水的声音。
5. 冥搜:寻找幽深之处。
6. 兵余:战争之后。此处指元朝末年的战乱。
7. 火后:火灾之后。此处指南宋末年玉泉院遭火焚。
8. 堂基:道观的殿堂基础。
9. 独占秋:占据了秋天的景色。
10. 尘迹:人世间的痕迹。
11. 未缘:无法因为。
12. 幽涧:深邃的山涧。
13. 野情:向往山野之情。
14. 上峰:高山之巅。
15. 院前洞:玉泉院前的洞穴。
16. 扶摇:直上云霄的鹏鸟。这里指华山的险峰。
17. 得睡:得道成仙,进入永恒的睡眠。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玉泉院的景致和感受。首联“百道泉回面面幽,琮琤音韵寄冥搜”形象地展现了玉泉院周围山泉众多、水声悠扬的优美环境。通过“面面幽”和“琮琤音韵”两个词汇,展现出清泉蜿蜒曲折、泉水清澈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幽深。
颔联“兵余道士浑随俗,火后堂基独占秋”则通过对道士和堂基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在战乱之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其中“兵余”和“火后”暗示了经历过战争破坏后的玉泉院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荣,而道士的随和与堂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环境的沧桑变化。
颈联“尘迹未缘幽涧转,野情先绕上峰流”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里“尘迹”代表世俗纷扰,“野情”象征诗人内心的激情。“未缘幽涧转”表明诗人并未被尘世纷扰所束缚,而“先绕上峰流”则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喧嚣、追求心灵宁静的心境。
尾联“院前洞有扶摇在,笑问如今得睡不”则以幽默的口吻询问洞中的神仙是否还能安然入睡,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期盼。整首诗借景抒情,既展现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又表达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底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玉泉院二首 其一》是明代诗人王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初年,具体时间约为公元1368年至1424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王履成为了一名儒生,并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一定成就,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文学、历史和哲学等领域的知识。
在这个时期,明朝刚刚建立,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来巩固国家政权和维护社会秩序。这使得文人墨客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王履的诗歌创作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繁荣。
这首诗描绘了玉泉院的景色以及诗人在此游历的心情。诗中的“晚山翠欲滴,泉声穿石壁”等句形象地展现了玉泉院的优美景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而在“禅房静无俗,经帙香欲袭”等句中,则透露出诗人对寺院清幽环境的喜爱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敬畏之心。这些情感都反映出王履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