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涧上似橘者于上山之时然酸苦不可食有感于中下山重逢复摘之以玩因赋
似橘未挟霜,青青照泉水。长安不相见,触下宁不喜。如何洞庭实,忽吐兹山里。平生笑汝阳,涎流于曲车。乃知老饕心,不掩闲中跨。踞石觊大嚼,慰我燥且渴。童子撷得来,竟为蜇惨遏。取貌失子羽,信言迷宰予。把之行且看,于以惩其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像橘子还没经过霜降,青翠得照耀着泉水。在长安没见到你,可一见面我就感到欢喜。为何这洞庭的果实,忽然出现在这座山里?我一直嘲笑那个贪吃的家伙,口水都流到酒车上去了。没想到这位老饕的心情,是掩盖不住悠闲中的自在。他蹲坐在石头上期待大快朵颐,安慰我那干燥又口渴的心。小孩子摘下它们,竟然被青刺阻挡了去路。获取果实失去了面子,诚实的言语迷惑了别人。拿着这个边走边看,用它来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摘涧上似橘者于上山之时然酸苦不可食有感于中下山重逢复摘之以玩因赋:这是王履的一首诗的题目,描述了他在山中采摘橘子时的所见所思。
2. 似橘未挟霜,青青照泉水:这里的“挟霜”指的是果实经过霜冻后变得成熟甘甜。“青青照泉水”描述了橘子树在泉水的映照下显得青翠茂盛。
3. 长安不相见,触下宁不喜: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故友或故乡的思念之情。
4. 如何洞庭实,忽吐兹山里:这里的“洞庭实”指的是洞庭湖边的柑橘,品质优良。作者惊讶地发现这里的柑橘品质竟然如此之高。
5. 平生笑汝阳,涎流于曲车:这句诗中的“汝阳”指的是唐朝的一位官员,他的形象代表贪食的人。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官员的嘲笑,认为他过于贪吃。
6. 乃知老饕心,不掩闲中跨:这里的“老饕”形容贪吃的样子。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那位官员的讽刺,即使是在闲暇时也不能掩盖他贪吃的本性。
7. 踞石觊大嚼,慰我燥且渴: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在山间找到柑橘时的喜悦,他认为品尝这些柑橘可以消除他的口渴和燥热。
8. 童子撷得来,竟为蜇惨遏:这里的“蜇惨遏”指的是被虫子咬伤。作者发现童子采摘来的柑橘被虫子咬过,感到十分可惜。
9. 取貌失子羽,信言迷宰予:这两句诗表达的是作者对子羽和宰予这两个人的感慨。他们一个因为外貌而失去了信誉,另一个却因为信任而迷失了自己。
10. 把之行且看,于以惩其余: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柑橘的珍视,他把采摘来的柑橘拿在手里仔细观看,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像其他人那样因为贪婪而被蒙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王履游历山时见到一种外形酷似柑橘的植物而引发的感慨之作。首先描绘了植物青青的状态和其在泉水的映照下的美丽画面,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接下来笔锋一转,讽刺了那些追求名利、地位的人,就像吃不到甜的柑橘一样感到苦涩,流露出作者的厌倦之情。接着描述自己对于这一绿色植物的向往,想要通过品尝来安慰内心的渴望与焦虑。然而,实际得到的却是苦涩的滋味,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这些求名逐利之人的嘲讽。整首诗寓意深刻,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摘涧上似橘者于上山之时然酸苦不可食有感于中下山重逢复摘之以玩因赋》这首诗是明朝诗人王履在创作生涯中所留下的一首诗。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初年,具体年份不详。在这个时期,王履刚刚成为明朝的一位官员,他对于官场的种种弊端非常不满,但又无力改变现实,这使他感到痛苦和失望。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明朝正处于一个从战乱走向和平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长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仍然处于动荡之中。王履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他对社会的关切和对现实的批判反映在了他的诗歌创作中。
在这首诗中,王履通过对山间野果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百态的感慨。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橘子的描述,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融入其中,表达了他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既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也展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