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避诏岩转东至真武祠
金帝俨尊崇,高寒压故宫。路回秋藓碧,门闭夕阳红。画壁埋蓬块,珠栊宿网虫。腐床留璲瑀,古帐失虬龙。有几承虚供,无碑表旧踪。炉烟聊缥渺,檐铎自玲珑。东失天孙壮,西忘太白雄。大千惊聚掌,方寸怏填空。郊岛能持满,关荆敢合从。未甘扪井手,不数荡云胸。索价元讥彼,缨情岂在侬。清方排暑郁,秀已泄春融。灵气蟠幽壑,冷风吐暗松。众雄分峛崺,群峭上攒丛。涨绿迷深浅,凝青护叠重。侣吁三十洞,嶕喜二千穹。道士云含岫,畸人鸟脱笼。便当称白石,何必待青童。榻旷从伸脚,庵低且鞠躬。危登传宝贲,掞水割非蒙。计饭惩过饱,窥粮怕倏穷。无眠忧曀雨,频起看西东。暗雾层层豁,寒星点点通。明朝携往识,分与满山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皇帝陛下备受尊崇,皇家的庄严和高冷压过了古老的宫殿。曲折的道路上满是秋天的苔藓,呈现出一片绿意盎然;宫门紧闭,夕阳洒在门上,显得格外美丽。壁画中掩埋着那过去的时光,珠帘上居住着蜘蛛,仿佛在诉说着逝去的岁月。破旧的床上留下了玉石的美丽痕迹,而古代的大帐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样子。曾经有那么几次空虚的供奉,却没有一座石碑记载着过去的事迹。香炉中的烟袅袅升起,屋檐下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声音。东边的天孙失去了雄壮的气势,西边的太白也不再有昔日的威风。世界在匆匆忙忙之中,心里充满了忧郁和无奈。诗人面对着这种情形,有着无尽的忧虑和思考。他们不愿意妥协,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们的诗歌如此高尚,如此美妙,以至于让人难以忘怀。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真理,为了实现自我,而不是为了追求名利,或者是为了满足私欲。诗人的才情就像清新的风吹散了夏日的闷热,又像春天的温暖融化了冬日的严寒。他们的才情犹如深谷中的灵气,又如黑暗中的松树发出的冷风。他们的诗歌遍布山川,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和力量。他们愿意与天地共存,与山水同乐。他们渴望自由,如同鸟儿渴望飞翔。他们会用白色的石头来纪念这段美好的时光,而不必等待青童的到来。他们会在这里尽情地生活,尽情地创作。他们会用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用智慧开辟新的天地。他们会珍惜每一粒粮食,不会让饥饿成为生活的困扰。他们会时刻警惕风雨的来临,以便随时准备应对。他们会用智慧的双眼去看清楚这个世界的真相,用勇敢的心去面对生活的挑战。明天,他们会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满山的清风共享这份喜悦。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自避诏岩转东至真武祠:诗题中的“自避诏岩转东至真武祠”表明了诗人所游历的地方。
2. 金帝:指秦始皇,他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被尊为“始皇帝”或“秦始皇”。
3. 高寒压故宫:此句描述了秦始皇陵的宏伟壮丽,其中“高寒”指的是秦始皇陵的高大壮观,而“故宫”则代指秦始皇的宫殿。
4. 路回秋藓碧:这句描绘了通往秦始皇陵的路途景色,“秋藓碧”形容秋天的苔藓一片碧绿景象。
5. 门闭夕阳红:这句表现了秦始皇陵的寂静气氛,“夕阳红”意味着太阳即将落山,阳光照射在陵墓大门上显得格外美丽。
6. 画壁:指秦始皇陵墓壁画。
7. 蓬块:此处指乱草堆砌而成的坟墓。
8. 珠栊:用珍珠串成的门窗。
9. 腐床留璲瑀:这句是说遗留在古墓中的玉石。
10. 古帐失虬龙:表示古坟里的帐幔已经破败不堪,找不到虬龙的踪影。
11. 虚供:指虚无的神灵供奉。
12. 无碑表旧踪:这句说没有墓碑来标记古人的踪迹。
13. 炉烟:指香炉冒出的烟雾。
14. 檐铎:屋檐下悬挂的铃铛。
15. 大千惊聚掌:这句话暗示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撼。
16. 方寸:心中。
17. 怏填空:表现诗人内心的不满情绪。
18. 郊岛:唐代诗人孟郊、贾岛的并称,以苦吟著称。
19. 关荆:即韩愈。因曾任监察御史,故称“关荆”。
20. 扪井手:形容人们的手摸索着寻找水源。
21. 不数荡云胸:这句是说不在胸怀中数说飘荡的云朵。
22. 索价:索取高价。
23. 元:同“原”。
24. 缨情:挂牵之情。
25. 清方排暑郁:意思是只有清新之气才能驱散炎热的郁气。
26. 秀已泄春融:表达了春天融化的美景。
27. 灵气蟠幽壑:表达山谷间充满了灵气。
28. 冷风吐暗松:这句描绘了松树间的冷风吹拂的景象。
29. 峛崺:山势险要的样子。
30. 攒丛:密集丛生。
31. 涨绿:指春天的草木萌发,绿意盎然。
32. 凝青:指夏天植物茂盛的绿色。
33. 侣吁:同行的伙伴。
34. 三十洞:指真武祠附近的三十个洞穴。
35. 嶕喜:登高望远时的喜悦心情。
36. 二千穹:形容极高之处。
37. 云含岫:云朵环绕的山峦。
38. 畸人:与世俗不合的人。
39. 鸟脱笼:指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40. 白石:一种药材。
41. 青童:道家传说中的神仙童子。
42. 榻旷从伸脚:指地面宽广可以随意伸展腿脚。
43. 庵低且鞠躬:描绘寺庙的高度低矮,需要弯腰进入。
44. 危登:艰难攀登。
45. 宝贲:珍贵的物品。
46. 掞水:指流水清澈。
47. 非蒙:指看不清的事物。
48. 过饱:吃得过多。
49. 窥粮:查看剩余粮食。
50. 无眠忧曀雨:指因为担心阴雨天气而无法入睡。
51. 频起看西东:频繁起身观看天边的日出日落。
52. 暗雾层层豁:形容云雾逐渐散去。
53. 寒星点点通:描绘寒冷的夜晚星星闪烁的景象。
54. 明朝携往识:表示明天将会带着这些见闻去分享。
55. 分与满山风:把今天的所见所闻告诉给这满山的清风。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金帝”一词开头,寓意深远。首先可以理解出这是描述一处古迹,接着通过描绘“高寒压故宫”,表达出皇帝曾经在这里显赫一时,但如今却已成为历史的遗迹。 接下来,诗人在描述中穿插着自然景观,如“秋藓碧”、“夕阳红”,又如“腐床留璲瑀,古帐失虬龙”,对古物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表现出岁月的沧桑和流逝。
诗人用“有几承虚供,无碑表旧踪”,表达了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他看到了寺院的萧条,如“炉烟聊缥渺,檐铎自玲珑”,以及周围环境的壮美,如“东失天孙壮,西忘太白雄”。这些描写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对比效果,即宏大的景象与寂寥的寺庙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历史变迁所带来的感慨。
诗人情感丰富,徘徊在繁华与寂静之间,体现出游历中的思考和感怀。例如,他写道:“未甘扪井手,不数荡云胸。索价元讥彼,缨情岂在侬。”这种情感表达得十分委婉,寓情于景,读来令人心生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明朝洪武年间,诗人王履写下了这首壮丽的山水诗《自避诏岩转东至真武祠》。这一时期,正值明朝初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逐渐恢复,民间文化活跃。而诗人王履在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任官职,后因故被贬谪,流寓江湖。
创作这首诗时,王履正好处于人生的转折点。在贬谪期间,他深入江南山水之中,对自然山水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这首诗歌是他游览真武祠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此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自己从避诏岩出发,向东行至真武祠的过程,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保持乐观态度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