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水帘洞

标题包含
水帘洞
隐在南峰背,如嫌世俗知。偶从清荫里,微见白光垂。飞溅随风远,琮琤上谷迟。众仙闲出洞,可有在钩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履(1332年-?),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老人,江苏昆山人。他是元末明初的一位著名医学家、诗人、画家。 王履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的《医经溯洄集》是中医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藏匿在南峰背后,似乎在回避世人的知晓。偶然间从树荫下,微微看见一道白光垂落。水流随着风飞溅向远方,在山谷中发出悠扬的声音。神仙们闲暇时离开洞府,是否也曾在垂钓之时?
去完善
释义
1. 水帘洞: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镇,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2. 南峰:即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镇的南山,山上有著名的水帘洞景区。 3. 背:山的北侧或西侧,此处指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镇的南山的北侧。 4. 嫌:不喜欢,厌恶。 5. 世俗:普通百姓,民间。 6. 清荫:清凉的树荫。 7. 微见:稍微看到。 8. 白光垂:白色的瀑布从高处流淌下来。 9. 飞溅:水流散开并向上溅起。 10. 随风远:随着风飘散到远处。 11. 琮琤:形容水石撞击发出的清脆声响。 12. 上谷:古代对山谷的泛称。 13. 迟:缓慢。 14. 众仙:比喻游山玩水的人们。 15. 闲出洞:轻松地走出山洞。 16. 可有:可能有的情况。 17. 在钩时:指在水中垂钓的时刻。
去完善
赏析
《水帘洞》是明代诗人王履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人以清新脱俗的语言,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幽静而壮观的水帘洞景象。 首联“隐在南峰背,如嫌世俗知”,点明了水帘洞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南峰背面,意味着这是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地方,水帘洞的隐藏在这里,仿佛是嫌弃俗世的纷扰。这里表现出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越。 颔联“偶从清荫里,微见白光垂”,描述了诗人在清澈的树荫中偶然发现了水帘洞的景象。白光垂落,象征着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这里的“偶”和“微”两个字,传达出诗人发现水帘洞的惊喜之情,以及景色的美丽与珍贵。 颈联“飞溅随风远,琮琤上谷迟”,进一步描绘了水帘洞的水声和水雾。飞溅的水珠随着风飘散远去,山谷间的声音回荡着清脆的响声。这两句诗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水帘洞的真实景象。 尾联“众仙闲出洞,可有在钩时”,运用仙人的意象,表达出诗人对仙境生活的向往。诗人设想在水帘洞外,众仙们闲暇出游,也许有时候会在河边垂钓。这里既有诗人的想象,也寓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总之,《水帘洞》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构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堪称一首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帘洞》是明朝诗人王履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1368-1644年),正值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个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 王履是明朝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担任过官职,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他的诗歌创作多取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然山水,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现实的不满。 在《水帘洞》这首诗中,王履通过对水帘洞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他也借水帘洞的美景,寓意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履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明朝时期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