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府尹虚谷先生和徐子英韵并寄徐子英 其二
袖手阑干独倚楼,暂舒倦眼对沧洲。
云山劝我闲方住,声利萦人懒即休。
后世岂无青史笔,浮生那欠赤泉侯。
岩幽得似铜駞陌,粟饭藜羹却易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闲地站在栏杆旁,独自倚靠在楼上,暂时舒展疲倦的双眼凝视着水边的风景。云和山都在鼓励我享受这种宁静的生活,而我则因为厌倦名利而选择放下它们。在我身后,历史的长河中会有无数的笔墨记录我的足迹;而在我的生活中,我并不缺少那些激情与活力。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有一种舒适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品尝简单的食物,感受心灵的安宁。
去完善
释义
1. "府尹虚谷":府尹是官职名,虚谷为该官员的字号。这里指的是当时的一位官员。
2. "青史笔":青史指古代书籍,青史笔则用来形容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此处暗示作者自己。
3. "赤泉侯":赤泉侯是一个封号,这里用赤泉侯代指富贵功名。
4. "岩幽":此处为风景描述,指山岩深处。
5. "铜駞陌":此处为风景描述,古人常用"铜駞巷陌"来形容繁华的城市景象。
6. "粟饭藜羹":粟饭和藜羹都是古代的贫苦食物,此处用作自谦,表达生活清贫。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方一夔表达了他在纷繁世界中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首先,他描绘了独自一人倚靠在楼阁栏杆上,暂时舒缓疲惫的双眼面对辽阔的江面。这种静谧的环境让诗人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接着,诗人在山水的召唤下,领悟到忙碌生活中的闲暇是多么宝贵。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诗人选择放下执念,以懒惰的姿态去应对。他借史书之笔向读者传递了一个信息:在历史长河中,身后名并非所有人都能留传百世,而那些注重生活品质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最后,诗人以宁静的山野生活与繁华的都市长街进行对比,表明即使简朴的生活也能带来快乐。整首诗展现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流露出诗人向往宁静、重视生活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和府尹虚谷先生和徐子英韵并寄徐子英 其二》是南宋诗人方一夔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9年至1264年,这是中国南宋时期,也是方一夔的活跃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方一夔曾担任多个官职,如尚书郎、监察御史等。他在任期间,关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推行改革。然而,由于政治斗争激烈,他的许多改革措施并未得到实现。这使得他对现实感到失望,开始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寻求精神寄托。
此外,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正处于金、宋对峙的历史背景下。北方领土被金占领,南宋偏安江南,虽然经济文化繁荣,但军事防御薄弱,时刻面临金兵南侵的威胁。这种时代背景使得许多文人士大夫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但又无能为力。
在这种背景下,方一夔通过写诗抒发内心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关切。他与好友徐子英之间频繁唱和,表达彼此的志趣和理想。在这首《和府尹虚谷先生和徐子英韵并寄徐子英 其二》中,他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