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
三千里外无家客,四十年间苦学人。
山隔不知云近远,祗将明月作乡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翻译中,要注意保证原文的意义和意境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这句诗:“三千里外无家客,四十年间苦学人。”可以译为:“离家千里之外,我在这度过了四十年的勤奋学习生涯。” 同时,也可以考虑调整诗句的语序,以适应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如第二句可改为:“我在四十年里勤奋学习,忍受着孤独的滋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三千里外:指离家很远的地方。
2. 无家客:指没有固定住所的人。
3. 四十年间:指作者一生的岁月。
4. 苦学人:指勤奋学习的人。
5. 山隔:山脉阻隔。
6. 云近远:云朵的远近。
7. 祗将:只能把。
8. 明月:明亮的月光。
9. 乡亲:家乡的人。
去完善
赏析
《对月》刘黻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首句“三千里外无家客”表达了诗人离家之远,体现出他在异地他乡的孤单;次句“四十年间苦学人”则点明了诗人一生的艰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接下来的两句“山隔不知云近远,祗将明月作乡亲”,通过比喻的手法,用山和云的关系来形容自己与家乡的距离,表达出诗人在外无法回家的苦楚,只能把明月当作自己的乡亲,借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对月》是元代诗人刘黻的一首咏月诗。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元朝初期,大约在公元1271年至1368年之间。
这个时期,中国的历史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结束了南宋的统治,使中国再次实现了大一统。然而,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使得汉人的地位相对较低,这对刘黻这样的文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刘黻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际遇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动荡和变革。他在仕途中屡遭挫折,这使得他更加关注民生和社会现实。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此外,元朝的文化发展也十分繁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如元曲四大家、赵孟頫等。他们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刘黻的诗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熏陶和启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