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将军赴定州
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
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两名汉朝的大将军,远驰万里边疆接受出征的命令。春天的景色在边境的地方随处可见,而黄色的云彩出现在遥远的边防线上更为常见。战场上的鼓声和敌人的呼喊形成一种悲壮的氛围,烽火台和边境的城堡被长长的河流相隔。不要中断阴山这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因为匈奴的骄傲已经表示愿意与我们求和。
去完善
释义
1. 双旌:古代大臣出征时,皇帝授予的符节,用以代表皇帝的命令。此处借指李将军。
2. 汉飞将:汉代名将,如卫青、霍去病等。这里指李将军英勇善战。
3. 万里:形容路途遥远。
4. 横戈:手持长戈,准备战斗。
5. 春色:春天的景色。
6. 黄云:黄色的云彩,多用于形容沙漠景象。
7. 出塞:指出征到边疆。
8. 鼓鼙:战争用的鼓。
9. 绝漠:荒凉的沙漠。
10. 烽戍:烽火台和戍楼。
11. 长河:大河,这里指黄河。
12. 阴山:山名,位于今内蒙古中部,汉代匈奴常据此侵扰中原。
13. 天骄:对敌人首领的尊称,这里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
14. 请和:请求和好,表示愿意与汉人和平相处。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送李将军赴定州》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绘了边防战争的紧张气氛以及战争与和平的复杂关系。诗人以飞将军的形象比喻李将军,暗示他具有英勇无畏的品质和高超的军事才能。首联“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突出了李将军的风采,形象地展示了他肩负的重任和勇往直前的决心。接着在颔联“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中,诗人通过描绘春天景象和战地风光,传达了战争的紧张氛围。颈联“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进一步表现了战场的悲壮情景。尾联“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则传达了希望双方早日停战、达成和平共处的愿景。全诗层次分明,意象丰富,展现了郎士元对战争与和平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李将军赴定州》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9年,即唐肃宗至德二年。这一时期,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期间,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一年里,郎士元的生活和创作也深受战乱影响。他曾在洛阳、长安等地流离失所,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世的沧桑。然而,他并没有被困难击垮,而是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勇气面对生活。
在这一时期的背景下,郎士元创作了许多表达爱国情怀和关注民生疾苦的诗篇。其中,《送李将军赴定州》就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在这首诗中,他以李将军为楷模,表达了对忠诚勇敢、报效国家的勇士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抒发了对战乱中百姓的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