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山二首 其二
屋舍高低住,比隣活计同。
笭箵嫌月白,螃蟹要霜红。
吠犬随村落,卖鱼成老翁。
地咸耕种少,海熟抵年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住所高低有别,但邻里间的生计相同。
遮遮掩掩厌恶月光太亮,熟透的螃蟹渴望寒霜来临。
狗叫声在村庄此起彼伏,卖鱼的往往是年长的渔夫。
这片土地种植较少,依赖大海供应收成。
去完善
释义
1. "屋舍":指房屋建筑。
2. "高低":指地势的高低起伏。
3. "比隣":指邻居。这里是指邻居之间的生活情况相同。
4. "活计":指生计,生活来源。
5. "笭箵":一种竹制的捕鱼工具。
6. "嫌月白":意思是月亮过于明亮,影响了捕鱼。
7. "螃蟹要霜红":在秋天霜降时,蟹肉最为鲜美。
8. "吠犬随村落":意指随着村落而来的狗叫声。
9. "卖鱼成老翁":指年老还在卖鱼维持生计。
10. "地咸耕种少":指因为土壤含盐量高,导致农作物种植困难。
11. "海熟":指海洋资源丰富。
12. "抵年丰":意为海洋资源丰收可以弥补农作物的不足,保证全年丰收。
去完善
赏析
《网山二首·其二》是宋代诗人林亦之所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网山地区的乡村景象和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风貌和丰收的喜悦。
首先,诗的开头两句“屋舍高低住,比隣活计同”,描述了网山地区房屋错落有致的布局以及邻里之间的亲密互动。这种居住环境和氛围,为下文描绘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提供了背景。
接下来,诗人用“笭箵嫌月白,螃蟹要霜红”两句,展示了当地的物产资源。“笭箵”是一种竹制的捕鱼工具,这句意味着当地渔民在月色下忙着捕鱼;而“螃蟹要霜红”则表明霜降时节,正是品尝美味蟹肉的最佳时机。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渔民的勤劳和丰收的喜悦,还传达了时令与自然的关系,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
紧接着,诗人通过“吠犬随村落,卖鱼成老翁”两句,进一步展示了网山地区的乡村风貌和渔民的生活状态。村落的狗叫声、渔市上的老翁形象,都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景象。
最后,诗人以“地咸耕种少,海熟抵年丰”结尾,既总结了网山地区的地理特点(盐碱地多,不利于农耕),又表达了海洋渔业所带来的丰富收成。这样的收尾,使得全诗在赞美丰收之余,也流露出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激之情。
总的来说,《网山二首·其二》这首诗通过对网山地区农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当地优美的自然风景、丰富的物产资源以及人民和谐共处的场景。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对比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网山二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林亦之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理宗时期(1225-1264年),这是南宋晚期的一段历史时期,当时的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文学创作也比较活跃。
在这段时间里,林亦之的生活经历和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原本是一位壮志凌云的青年,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他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最终未能如愿。这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了一定的失望和无奈。在此背景下,林亦之转向了山水诗的创作,试图通过诗歌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感。
在《网山二首 其二》这首诗中,林亦之通过对网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网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官场腐化现象的不满和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