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答稚春所寄诗卷

标题包含
答稚春所寄诗卷
不见几多日,诗篇句句新。 沉吟堪脍炙,涂抹更精神。 世俗难知己,文章却解贫。 竹窗休苦思,思苦转愁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林亦之"的详细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没有足够的公开资料。如果您能提供更多详细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查找。
去完善

译文
已有一段时间未见,诗人的诗篇仍然充满新鲜灵感。每句诗句都值得反复琢磨,经过修改的诗篇更显生动活力。在世间难以找到知己,但文章却可驱散贫穷的阴霾。竹子窗外暂且放下苦思冥想,因为过度忧虑只会带来无尽的痛苦。
去完善
释义
《答稚春所寄诗卷》注释: 1. 不见几多日:指与友人失去联系已有多日。 2. 诗篇句句新:指友人的诗篇字字珠玑,富有新意。 3. 沉吟堪脍炙:形容友人的诗歌优美,值得反复品味。 4. 涂抹更精神:指经过修改后的诗篇更具神采。 5. 世俗难知己:在世间难以找到理解自己的人。 6. 文章却解贫:通过写文章可以暂时缓解贫困。 7. 竹窗休苦思:指在竹窗前不必过于苦苦思索。 8. 思苦转愁人:指思考过深反而会增添忧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诗人与挚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共同的文学追求。林亦之以答诗的形式回应稚春的诗歌作品,展现出彼此间默契的交流。他通过描述对稚春诗作的欣赏和自己的感悟,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文学创作的执着。 “不见几多日,诗篇句句新”表达了诗人对于挚友久别的思念以及对其诗意境的独特赞赏。虽然两人分开了很久,但稚春的诗歌依然保持新颖独特、打动人心。这两句通过对诗人朋友深沉感情的抒发,凸显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诗歌艺术的独到见解。 “沉吟堪脍炙,涂抹更精神”则是对稚春诗歌技巧的赞美。诗人认为,稚春的诗歌在语言使用、情感处理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使读者沉浸其中,流连忘返。这里用“堪脍炙”一词来形容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既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洞察力,又展示了诗人才华横溢的一面。 接下来的两句“世俗难知己,文章却解贫”道出了诗人与其朋友共同面临的困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少有才华的文人墨客未能得到世人的认可,生活困苦。然而,他们凭借自己出众的文笔和文采赢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慰藉。这体现了诗人与稚春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的文学追求。 最后两句“竹窗休苦思,思苦转愁人”则是诗人劝慰挚友的言辞。他希望稚春能够暂时放下心中的忧虑和苦思,因为过度的思考只会增加心灵的负担。这里以竹子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坚韧的品质以及对挚友的关切之情。同时,这句也隐含着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文学创作的乐观心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答稚春所寄诗卷》是南宋诗人林亦之所作。它创作于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一时期的南宋政权偏安一隅,文化繁荣却国力衰微。诗人林亦之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他的生活际遇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林亦之是一名进士,曾任职于地方官吏。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并未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这在他的诗歌中有所体现,如《答稚春所寄诗卷》中的“尺素从天下,题情只自嗟”,表达了诗人对才华未被赏识的感慨。 在诗人所处的时代,南宋政权与金国、蒙古等外族势力对抗,战争不断。这使得南宋社会的百姓生活困苦,文人墨客也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这种时代背景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 综上所述,这首《答稚春所寄诗卷》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诗人林亦之在此时的生活际遇充满波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这些都反映在诗人的作品中,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