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试归访绿烟亭
竹迳萦纡去,相逢情若何。
江从木杪见,秋向菊边多。
谩有风涛想,如今岁月过。
唯于交旧里,听取碧云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沿着蜿蜒曲折的竹林小径漫步离去,与君相遇的感情深挚而又热烈。
江水从树木间流淌而过,秋天里的菊花分外繁多。
仿佛听到波涛汹涌的风声,时光飞逝而过往不返。
唯有在与故友的相聚中,倾听那如天空般纯净的歌声。
去完善
释义
1. 秋试:科举时代秋日的考试。
2. 绿烟亭:诗人在当地所识的一个亭子名。
3. 竹迳:竹林中的小路。
4. 萦纡:盘旋曲折。
5. 木杪:树梢。
6. 菊边:菊花开时,即秋天的时候。
7. 谩:通“漫”,随意、任意。
8. 风涛想:指对海潮景象的想象。
9. 交旧:老朋友、旧相识。
10. 碧云歌:诗人借碧云形容友人的歌曲动听。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秋试归访绿烟亭》中,诗人林亦之表达了自己在秋天探访绿烟亭时的所见所感。他以曲折的竹林小径为引子,描绘了与友人相逢时的情景。江水从树木间流淌,秋天的景色则在菊花盛开之处愈发丰富。诗人漫不经心地想象着风浪涌动的场景,感叹时光荏苒,岁月的流逝。最后,他回归到与朋友相聚的地方,聆听那如碧云般美丽的歌声。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情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的才情和人生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试归访绿烟亭》是宋代诗人林亦之在晚唐时期创作的诗歌。
在晚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士人进入官僚体系的主要途径。林亦之作为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自然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科举考试并非易事。林亦之在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后,终于在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成功通过考试并获得功名。
在这段人生际遇中,林亦之不仅体验了科举考试的艰辛和压力,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朋友共同分享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在一次秋试结束后,林亦之决定回到家乡,探访绿烟亭这个承载着他们共同回忆的地方。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晚唐社会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荡和不安。虽然科举制度的实行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士人,但官僚体系的腐败和政治斗争使得许多有才干的人难以施展才华。在这种情况下,像林亦之这样的文人更加珍视与朋友之间的情谊,也更加关注国家的未来。
综上所述,《秋试归访绿烟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晚唐时期,林亦之在完成科举考试后,回到家乡探访绿烟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回顾了与朋友们共度的美好时光,还表达了他对国家现状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