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甫次弟余韵
造物儿戏多猜嫌,百年丑好两能全。
眠牛才封一抔土,鹤归已怪三千年。
乐天永叹北邙冢,后山恸哭南阳阡。
从来贤达总如此,谁能羽化随飞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生物的出现与消失充满了种种猜测与争议,无论是美是丑,都无法逃避生命的终结。就如同那只老牛,入土为安仅仅需要一小块土地,而那对白鹤却已经过了三千年的时光。曾经的乐天派也感叹北邙山上的坟墓,而后山的悲痛则来自南阳的墓地。自古以来的贤人德者都是这样度过一生的,谁又能跟随神仙们化羽而去呢?
去完善
释义
《仁甫次弟余韵》:诗题中的“仁甫”是作者方一夔的字,“次弟”表示这是作者根据别人的诗所作的诗歌。
1. 造物儿戏多猜嫌:造物,指创造万物的神;儿戏,比喻轻率的行为;猜嫌,猜忌、嫉妒。这句意思是,上天的造化有时轻率地创造出一些人,导致人们互相猜忌嫉妒。
2. 百年丑好两能全:百年,指人的一生;丑,即丑陋;好,即美好;两能全,指丑陋与美好的事物都能得到全面展示。这句是说,人生无论美丑,都能在世间全面展示。
3. 眠牛才封一抔土:眠牛,睡眠中的牛,这里用来比喻死去的人;封,掩埋;一抔土,一堆泥土。这句描述了坟墓的样子,意为死去的人只占用了地表的一堆泥土。
4. 鹤归已怪三千年:鹤归,即仙鹤归来,这里代指神仙降临;怪,奇怪,惊讶;三千年,夸张的时间跨度,指很长时间。这句意思是,神仙下凡看到人世间已经过去很久,感到非常惊讶。
5. 乐天永叹北邙冢:乐天,白居易的字;永叹,长久的叹息;北邙冢,位于洛阳北部的北邙山古墓群,这里是唐代文人喜爱的墓葬之地。这句将白居易的诗《长恨歌》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思想融入其中,表达了对死亡的感叹。
6. 后山恸哭南阳阡:后山,指北宋诗人陈师道,他的字是后山;南阳阡,位于河南南阳市的南阳山古墓群。这句引用了陈师道的《别徐州》诗句“南望阳山近,北行隧路赊。送君当千里,及妾已五年。渭水通胡苑,青山过楚壖。知君行役苦,相忆在天涯。”表达对友人离别的悲伤之情。
7. 从来贤达总如此:贤达,有德有才之人;总如此,都是如此。这句说自古以来贤达之人最终都无法逃避死亡的命运。
8. 谁能羽化随飞仙:羽化,成仙;飞仙,飞行在天空的仙人。这句进一步表达出对死亡的无奈,认为没有人能够摆脱死亡成为神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思考和悲凉的情怀展现出作者对方一夔的命运感慨。诗歌表达了在无常的世事中,人们应该如何看待生死和生命的价值。诗人通过对"丑好两能全"的描绘,表现了生命本身并无完美,一切皆为自然赋予的事实。"眠牛才封一抔土,鹤归已怪三千年。"这两句诗寓含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让人们意识到无论是富饶还是贫瘠的土地,都不能阻止生灵的自然消亡。诗人通过"乐天永叹北邙冢,后山恸哭南阳阡。"表达了对历史上众多英年早逝的人才的惋惜,及对命运的无奈。整首诗将人生哲理融入其中,展现了生命的哀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仁甫次弟余韵》是南宋诗人方一夔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12世纪初,即宋徽宗时期。在这一年代,中国正处于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方一夔在这个时代里,出身贫寒,勤奋好学,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多次应试均未能成功。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也对个人命运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人生经历和感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
《仁甫次弟余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以“仁甫”为题,表达了对自己的期许和对家庭、国家的责任感。同时,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出诗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心声,也展示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情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