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热五首 其三
午醉醒来濯碧泉,水亭况是晚凉天。
横眠莲叶半晞发,静对杨枝双袒肩。
蹇蝘声干林更静,碧梧阴转月初圆。
茶瓯更试纤纤手,不仗清风送玉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中午喝酒醒来后在碧泉中清洗,夜晚的水亭显得格外凉爽。
我随意地躺在半晒的荷叶上,静静地面对树枝上的两个鸟窝。
树林里静得只能听到蟪蛄的声音,绿梧树荫下月亮开始变得圆润。
试着用纤细的手去拿起茶杯,不需依赖清风就能闻到那如玉般的茶香。
去完善
释义
1. "午醉":中午喝酒喝得有点醉。
2. "濯碧泉":在碧泉中洗涤。濯,洗;碧泉,绿莹莹的泉水。
3. "水亭":建在池水旁的亭子。
4. "况是":更何况是。表示情况比预期的还要好。
5. "晚凉天":傍晚凉爽的天气。
6. "横眠":随意地躺着。
7. "莲叶":莲花叶子。
8. "半晞发":指莲叶一半被晒干。晞,晒干。
9. "静对":静静地面对。
10. "杨枝":杨柳树枝。
11. "双袒肩":即"双坦肩",指将肩膀露出来。
12. "蹇蝘":一种虫子的名字,鸣叫时声音清亮。
13. "碧梧":绿色的梧桐树。
14. "阴转月":指梧桐树的影子和月亮的位置发生变化。
15. "茶瓯":茶杯。
16. "更试":尝试。
17. "纤纤手":形容手的柔美。
18. "不仗清风":不依赖清风的帮助。
19. "送玉川":指喝茶解渴。玉川,代指茶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里作者在泉水边避暑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的“濯碧泉”、“水亭”、“横眠莲叶”等意象,表现了诗人享受清凉世界的愉悦感。同时,诗人还通过描述蟋蟀声、梧桐树影和月出等自然景象,展现了夏日傍晚宁静美丽的画面。而最后两句中,作者强调亲手泡茶的独特体验,体现了亲近自然的情趣。整首诗充满了清凉与宁静的氛围,传达了一种恬静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苦热五首 其三》是宋代诗人方一夔在炎炎夏日所作的组诗之一。这首诗描绘了夏日的炎热和诗人内心的忧虑。根据所给信息,我们需要分析诗人创作此诗的背景。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诗歌的创作时间。这首诗歌收录在方一夔的《方氏西斋集》中,这是一部记录了他在各地任职期间作品的诗集。从现存的资料来看,方一夔生活在北宋末年,大约活动在11世纪至12世纪初。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苦热五首 其三》大约创作于这个时期。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段时间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方一夔是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他曾在多地担任过地方官职,如通判、知县等。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于民生疾苦的关注,体现了他对国家治理的担忧。另外,方一夔还参与了抗击西夏的战争,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军事生活。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严重,边疆局势紧张,民生困苦。在这种情况下,方一夔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关注民生,关心国家治理,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寄托在诗歌之中。而这首诗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反映了诗人在酷暑难耐的夏日,对于国家和百姓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