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路德章芾三首 其三
贤哉子路子,德性兼刚柔。
险难极变态,志节凛高秋。
访我大江滨,亟别挽莫留。
问子将何之,长淮理扁舟。
主人得仁贤,欲为经远谋。
男儿处斯世,器业追前修。
努力建硕画,勿贻师门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子路真是个贤者啊,品德兼具刚强与温柔。面对危险和艰难,他的意志气节如同凛冽的秋天。他来到我的大江边,急切地告别挽留。我问他要去哪里,他说要去治理淮河的小船。主人家得到仁义贤才,想要建立长远之计。在这个世上,男子应该追求崇高的事业,不要给老师们丢脸。
去完善
释义
1. "子路子":指子路(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即仲由,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以德行著称。
2. "险难极变态":描述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复杂情况。
3. "长淮":淮河,位于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河流。
4. "理扁舟":整理小船,准备启航。
5. "主人得仁贤":这里的主人指的是袁燮的友人或主人。
6. "经远谋":从长远角度考虑和规划。
7. "器业":才能与事业。
8. "追前修":效仿先贤的行为和品德。
9. "建硕画":制定宏伟的计划。
10. "勿贻师门羞":不要让老师和门生蒙羞。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和寄寓勉励之作。诗人以与子路子德章芾的别离为主题,赞扬了子路子的品德与气节,并对其未来寄予厚望。
诗人首先赞美了子路子德章芾的品德:“贤哉子路子,德性兼刚柔。” 这里的“刚柔”既表现了子路子德性的全面,又强调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柔情。接着诗人描述了子路子的精神品质:“险难极变态,志节凛高秋。” 在困境中,他始终保持高尚的品质和高远的志向。
随后,诗人提及自己的境地:“访我大江滨,亟别挽莫留。” 子路子德章芾来拜访诗人,却又立刻离去,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和对彼此的理解与支持。诗人询问子路子的去向:“问子将何之,长淮理扁舟。” 他即将在长淮上泛舟而去,展示了他那独立不迁的精神风貌。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子路子德章芾的期许:“主人得仁贤,欲为经远谋。男儿处斯世,器业追前修。” 他期望子路子能够成为一位有道德、有才干的人,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成就更高的事业。
最后,诗人勉励子路子德章芾:“努力建硕画,勿贻师门羞。” 希望他能不断努力,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努力,不要给老师和师门带来羞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路德章芾三首 其三》是南宋诗人袁燮于公元1145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在这一年里,袁燮正值中年,他已经历了官场浮沉,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此之前,他曾任过地方官职,后因直言不讳而受到排挤,被贬至家乡隐居。在这段时间里,他关注民间疾苦,致力于教育和文学创作,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当时正值南宋时期,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民生凋敝。这一时期,金兵南侵,国家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要求改革,抵抗外侮,但朝廷却无动于衷。袁燮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
在这首诗中,袁燮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离别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改革的期待。这首诗歌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袁燮的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