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书
承教,谕以“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此贤者虑之熟矣,尚何俟小子之言!然尝思之矣,敢贡其说于左右。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己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语定哉?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易》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苟规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 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孟氏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 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乌得以从外者为非,而更求在内者为是也。今以自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尊敬的老师,您的教诲指出我性情还不稳定,容易被外部事物影响,这正是您这样的智者深思熟虑的结果,又哪里需要我这样的学生多说呢?然而我还想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所以斗胆向您献上我的理解。
所说的“定”,指的是动时心静如水,静时内心安定;既不刻意追求,也不区分内外。如果我们认为外部事物在外面,自己的心被其牵动,那么我们就把自己的性情看作有了内外之分。或者说,我们把自己的性情看作受到外界事物的支配,那么当我们身处外界的时候,怎么确定哪一部分是在里面呢?这其实是想要断绝对外界的诱惑,却不知道心性并没有内外之分。既然把内外看作两个根本,那么又怎么能轻易地谈论“定”呢?
大自然的规律,就是用心去包容万物却又不放在心上;圣人的常态,就是用情感去顺从万物却又不投入感情。因此,君子的学习,最好是大方开阔而又公正无私,遇到事情就能顺其自然地应对。就像《易经》中所说:“坚守正道就会吉祥,后悔会消除。心潮起伏,朋友们都会跟随你的想法。”如果只是关注去除外界的诱惑,你可能会发现它在东边消失,却在西边出现。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无法根除。
人的情感各有各的遮蔽,所以难以达到道的境界。通常的问题在于过于自私和运用智慧。自私就无法用有所作为来应对世事,运用智慧就无法用清晰的觉悟来看待自然。现在想用讨厌外界事物的心去探索没有事物的领域,就像是反过来照镜子寻找光亮。《易经》中又说:“在它的背后休息,不要寻找到自己。行走在庭院中,看不到自己。”孟子也说:“我厌恶那些运用智慧的人,因为他们总是在挖掘。”与其不是向外而是向内,不如忘记内外。忘记内外就会清明宁静。心境安宁就不会被事物干扰,不被干扰就能洞察一切,洞察一切就不会再被事物所累。
圣人的喜悦,是因为事物的美好;圣人的愤怒,是因为事物的邪恶。圣人的喜怒哀乐并不源于内心,而是源于外界的事物。由此可见,圣人怎么能不响应外界事物呢?我们又怎么能否定外在的影响,而去找寻内在的原因呢?现在用自私和运用智慧的方式产生的喜怒哀乐,和圣人的喜怒哀乐相比,又差了多少呢?人的情感容易爆发却难以控制,尤其是愤怒。不过只要能在我愤怒的时候,迅速忘记愤怒,而去观察道理的对错,也可以看出外在的诱惑并不可怕,对于道也有了一半的理解。
我想说的这些微妙之处,嘴上可能表达不清楚,加上我一直对文辞感到生疏,同时公务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对此,我会等待您的回应。不过大致的主要观点,应该已经表述清楚了。过于追求细微末节,古人是不赞同的,具体如何还需要您的智慧来判断。
去完善
释义
1. 承教:接受教诲或听从老师的教导。
2. 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心性修养不够,在面对外部事物时还不能做到完全不为所动,所以还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3. 虑之熟矣:意思是思考得很深入、很透彻。
4. 无将迎:没有人为的期待和追求。
5. 无内外:指不分内外的统一整体。
6. 牵己而从之:被动地跟随外物的变化而改变。
7.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这里强调的是无论行动还是静止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定。
8. 夫天地之常:天地万物的常理。
9. 廓然而大公:意思是胸怀宽广,公正无私。
10. 物来而顺应:事物来了就顺其自然地应对。
11. 贞吉悔亡:这句出自《易经·系辞下》,意思是通过守正来避免错误,从而消除懊悔。
12.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这句也出自《易经·系辞下》,形容人的思绪纷繁复杂,但是朋友会顺从你的想法。
13. 规规于外诱之除:这里是指过分关注如何排除外界诱惑。
14. 灭于东而生于西:这里是说在试图排除外界诱惑的过程中,可能会适得其反。
15. 日之不足:即每天的时间不够用。
16. 顾其端无穷:意思是考虑到问题根本的原因是无穷无尽的。
17. 适道: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18. 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大体上说,人的问题主要在于过于自私和依赖智慧。
19. 凿:这里是贬义词,指过度使用智慧。
20. 艮其背:这句出自《易经·艮卦》,比喻收敛自己的欲望,回归淳朴本性。
21. 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这两句也是出自《易经·艮卦》,意思是脱离自身局限,进入心灵净化的境地。
22. 喜怒哀乐不系于心,而系于物:这是指圣人的情感并不是由自己的内心决定的,而是由外在的事物引发的。
23. 吏事匆匆:指忙于日常公务。
24. 近之矣:意思是接近正确的答案了。
25. 道近求远,古人所非:这是告诫人们不要舍近求远,因为古人都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26. 惟聪明裁之:只有聪明才智才能判断。
去完善
赏析
《定性书》是宋代理学家程颢向朋友阐述自己关于心性修养的看法。这封信反映出程颢的修养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强调了心性修养的重要性,提出"定"这个概念,即不论动或静,都应保持心境的稳定。他批评了那种认为心性能被外物影响和支配的观点,强调人性的普遍性和固定性。
其次,他认为人们在面对外物诱惑时,不必过于忧虑,因为性情并无内外之分。如若认为自己的心性能被外物牵着走,那么内心和外在就形成了对立,而这正是程颢想要避免的。
然后,他提出了在修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个人私欲和智力的问题。他主张人们应该摒弃自私用智的做法,以廓然大公的心态来对待万事万物。只有做到心无杂念,才能在面对外物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定。
接着,程颢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他的理论。他认为人们的喜怒哀乐并不仅仅源于自己的内心,很多时候也是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因此,要达到心境的平和与宁静,就需要跳出主观情感的局限,客观地去观察和理解事物。
最后,程颢表示自己在表达观点时可能有一些疏漏和不妥之处,但他相信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是大体上正确和可行的。他请求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去选择和使用这些观念,以达到心性修养的目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定性书》是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程颢所作的一首描绘个人修养和人生哲理的诗歌。这首诗作于宋仁宗时期(960-1063年),这是一个社会政治相对稳定、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理学思想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程颢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他对儒家的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他的生活中,他始终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身边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与此同时,这个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和文化教育的普及,人们对于学问和道德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在这个过程中,程颢的理学思想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推广,成为了后世儒家学者的重要参考和指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