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邵尧夫打乖吟二首 其二
圣贤事业本经纶,肯为巢由继后尘。
三币未回伊尹志,万锺难换子舆贫。
且因经世藏千古,已占西轩度十春。
时止时行皆有命,先生不是打乖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圣贤事业本经纶:指古代贤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治理国家。经纶,原指整理丝线,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才能和智慧。
2. 巢由:巢父和许由,传说中的上古隐士。这里比喻不肯出来做官的人。
3. 三币未回伊尹志:伊尹是商朝的开国功臣,曾用三次计策使夏桀的天下归顺于汤。这里说伊尹的心志没有被劝回,表示一个人坚定的志向。
4. 万锺难换子舆贫:子舆指的是孟子,他曾多次拒绝诸侯的丰厚俸禄。这里表示再丰厚的物质利益也难以换取一个人的精神满足。
5. 且因经世藏千古:意指作者打算通过参与治理国家来流传千古。经世,治理国家的意思。
6. 西轩:住宅西侧的厢房。这里用来代指作者自己的居所。
7. 时止时行皆有命:这是古人的一种观念,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命运主宰,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该行动的时候就会行动。
8. 先生不是打乖人:这句话是对邵尧夫(诗题中的“邵尧夫”)的一种赞美,意思是说邵尧夫是个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人。打乖,指故意装疯卖傻以避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程颢对于圣人事业的看法与坚守。开篇点明圣人的事业在于治国安民,而非遁隐山林,效仿巢由。接下来的两句通过伊尹和孟子的典故表明了诗人的态度,即他拒绝接受伊尹那样的名利地位,也明白孟子虽贫困却保持道德操守的价值所在。第五、六句是诗人对于自身理想的描绘,他希望通过对世间的深刻理解和参与,将自己的智慧留给后世。而最后两句则是对邵尧夫之流的讽刺,认为他们随波逐流,缺乏坚守,与自己理想中的“打乖人”相去甚远。整体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坚守与信念执着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于世俗浮华的鄙视和不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程颢写下了这首《和邵尧夫打乖吟二首 其二》。此时他刚满三十岁,正当风华正茂的年纪。程颢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与弟弟程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在北宋年间,儒家学说得到空前发展,新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程颢致力于儒家经典的研读,力求将儒家的仁爱精神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他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关注民生问题,努力推动社会改革。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程颢在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一方面,他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希望通过个人修养和品德提升来影响社会;另一方面,他在政治上积极作为,关注民生疾苦,力求改善社会现状。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