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院
乱峰环合处,中见古精庐。
万事尽不到,数僧闲有余。
岭云时聚散,松竹昼清虚。
自辨一泉后,多来长者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峦叠嶂、群峰环绕的地方,隐藏有一座古老的寺庙。世事纷扰都到此为止,几位僧人却过得闲适而富足。山间的云彩时聚时散,松树和翠竹在白日里显得分外清新疏朗。自从有了这清澈的泉水之后,越来越多的贤达之士驾着马车前来探访。
去完善
释义
1. 普照院:位于浙江杭州的佛教寺庙。
2. 许广渊:字仲远,号朴斋,平江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学者、诗人。
3. 乱峰环合:形容山峰众多且周围环境紧密相接。
4. 中见古精庐:中间见到古老的寺庙。精庐,是古代对寺庙的别称。
5. 万事尽不到:指普照院的清净与世上的纷扰俗事无涉。
6. 数僧闲有余:描述了普照院中僧人悠哉生活的场景。
7. 岭云时聚散:描绘山中云雾时聚时散的景象。
8. 松竹昼清虚:指松竹在白天给人一种清静脱俗的感觉。
9. 自辨一泉后:可能指有某个僧人发现了一眼清泉。
10. 多来长者车:指出自从普照院有了这眼清泉后,吸引了众多社会名流前来游览。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寺庙环境的诗。诗人通过描写山峰、僧人、云彩、松竹等自然景物,以及庙宇内的一泉,形象地展示了普照院的清幽与宁静。同时,也寓含着作者对超脱尘世纷扰的追求和向往。
首先,“乱峰环合处”一句,生动地展现出了普照院周围山峦环绕的环境,为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自然的静谧感。紧接着,“中见古精庐”则描述了在群山之中突兀而出的古老寺庙,使人们不禁对其心生敬畏。
其次,“万事尽不到”与“数僧闲有余”这两句分别从两个角度刻画了普照院的与世隔绝:一方面,世俗的纷扰无法干扰到这个清净之地;另一方面,庙里的僧人在这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诗人以此表达了对寺庙的敬仰和对僧人生活的羡慕之情。
接下来,“岭云时聚散,松竹昼清虚”则通过对山间云彩的流动和松竹翠绿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普照院所处环境的清幽和脱俗。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动态和静态的画面结合,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既生动又宁静。
最后,“自辨一泉后,多来长者车”则是说,自从寺中有一泉眼被识别出来后,更多的达官贵人会驾车前来参观游览。这一笔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寺庙的认同和尊重,也为画面增添了一丝热闹气息,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整首诗以简练的文字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普照院的独特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清幽之地的赞美和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普照院》是唐朝诗人许广渊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56年。这首诗歌颂了普照院的美景和佛教的宁静氛围,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信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许广渊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他曾在长安担任国子监博士,后因政治斗争失败被贬谪到江西信州。在这段时间里,许广渊深感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于是他开始寻求心灵的慰藉。此时,他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常常在寺庙中寻求安宁。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整个唐朝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在这个特殊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对前途感到迷茫和忧虑,纷纷寻求精神寄托。许广渊也不例外,他在普照院参禅礼佛,写下了这首赞美佛教的诗篇。
这首诗以描绘普照院的景色为主,通过对寺院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佛教的崇敬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虽然身处困境,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相信只要坚定信念,终能度过难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