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名院
杖锡穷危顶,茅庵构白云。
轩窗半峰出,钟磬别山闻。
海月晓同色,炉烟昼杂薰。
莫教深静处,思虑落尘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拄着拐杖登上险峻的山顶,草屋就建在飘荡的白云之上。
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半山腰的风景,远处的钟声和磬声在山间回荡。
海上的明月与山景相映成趣,香炉里的烟雾在白天缭绕升腾。
在这样的宁静之处,不要让纷繁的思绪沾染上尘埃。
去完善
释义
《净名院》注释:
1. 杖锡:僧侣外出云游时手持的锡杖。
2. 危顶:险峻的山顶。
3. 茅庵:简陋的小屋。
4. 轩窗:窗户。
5. 钟磬:佛教中的法器,用于报时、集众等。
6. 海月:指大海边的月亮。
7. 炉烟:焚烧香料的烟雾。
8. 深静处:幽静的地方。
9. 尘氛:世俗的纷扰。
去完善
赏析
《净名院》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净名院的所见所感。诗人以“杖锡穷危顶”开篇,通过“杖锡”一词展示出僧人跋涉的艰辛和坚定的决心。随后,诗人描述了在山顶上建立的茅庵以及周围的环境:白云缭绕、轩窗显露于半山腰,钟声和磬声在山间回荡。这一系列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高远。
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变换来展现净名院的特点:清晨的海月与白天的炉烟。这样的对比使画面更加丰富多样。同时,诗人对于景物的细节描绘也把握得十分到位,如“晓同色”的表述就展现了大海与明月相互映照的景象。
结尾两句“莫教深静处,思虑落尘氛”则揭示了诗人在这座净名院所领悟到的道理。诗人告诫我们不要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滋生杂念,以免受到世俗纷扰的影响。整首诗既有景色的描绘,又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净名院》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许广渊所创作的。许广渊生活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但同时也是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的时期。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了这首描绘山水风光和寺庙生活的诗。
许广渊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当时的文学思潮影响,以抒情、言志为主,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还能体会到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百态的独到见解。
南宋时期,国家政权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许广渊选择避世隐逸,寄情山水。他游览了许多名山大川,并在旅途中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和寺庙生活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他以清新优美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传达出他对世俗纷扰的厌恶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在《净名院》这首诗中,许广渊通过对净名院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祥和的生活环境的向往。他认为,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可以摒弃世俗的烦恼,过上清心寡欲的生活。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反映了人们在动荡时局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