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徐令南新道中
崄喦通小径,湍水度危桥。
茶女巾蒙髻,樵人斧插腰。
鸠鸣春昼静,鶑啭晓林娇。
令尹求民瘼,行行听路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险峻山岭间有小径相通,湍急河水上方架有危险桥梁。
采茶女子用头巾裹住发髻,砍柴人在腰间插着斧头。
春日里斑鸠啼叫,使得白昼更显宁静;清晨时黄莺婉转歌唱,让树林显得格外娇嫩。
地方官为民请命,走街串巷听取民间歌谣。
去完善
释义
《和徐令南新道中》注释:
1. 崄喦(xiǎn yán):险峻的山岩。
2. 小径(xiǎo jìng):小路。
3. 湍水(tuān shuǐ):急流的水。
4. 危桥(wēi qiáo):危险的桥梁。
5. 茶女(chá nǚ):采茶女子。
6. 巾蒙髻(jīn méng jì):头巾覆盖在发髻上。
7. 樵人(qiáo rén):砍柴的人。
8. 斧插腰(fǔ chā yāo):将斧子插在腰间。
9. 鸠鸣(jiū míng):斑鸠叫唤。
10. 春昼静(chūn zhòu jìng):春天的白天静谧无声。
11. 莺啭(yīng zhuàn):黄莺啼鸣。
12. 晓林娇(xiǎo lín jiāo):清晨的树林生机勃勃。
13. 令尹(lìng yǐn):古代官职名,指县令。
14. 求民瘼(qiú mín mò):关心民间疾苦。
15. 行行(háng háng):行走的样子。
16. 路谣(lù yáo):路边听到的民谣。
去完善
赏析
《和徐令南新道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民间生活的诗歌。诗人许广渊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
首先,诗人通过“崄喦通小径,湍水度危桥”的描述,为我们勾勒出了道路崎岖、水流湍急的自然环境。这不仅表现了山水的险峻,也暗示了村民出入的不易。
紧接着,诗人通过“茶女巾蒙髻,樵人斧插腰”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当地的妇女采茶、男子砍柴的生活场景。这里,“巾蒙髻”和“斧插腰”的形象描绘,使得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富有生活气息。
此外,诗人还运用“鸠鸣春昼静,鶑啭晓林娇”的诗意表现,传达了春天的静谧与自然的美好。在这里,“鸠鸣”和“鶑啭”不仅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也反衬出环境的清幽宁静。
最后,诗人以“令尹求民瘼,行行听路谣”收尾,强调了官员关注民生、体察百姓疾苦的责任与担当。这里的“令尹”,即地方长官;而“民瘼”,意指民众的困苦。通过这一句,诗人表达了对官员勤政爱民的美好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和徐令南新道中》,是宋代诗人许广渊所作。创作时间是公元1068年左右,这一时期正是北宋的鼎盛时期,国家繁荣昌盛,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许广渊作为宋代的一位文人,他的人生际遇也是丰富多彩。他在官场上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他在诗作中表达出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他的诗歌充满了哲理和人文关怀,体现了宋代文人的人文精神。
在公元1068年左右,北宋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这个时代,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士人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这个背景下,许广渊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