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龙洞 其二
往昔开锄古洞存,神龙曾隠穴山峦。
灵踪何日青天去,云气无时白昼寒。
穿石分明印鳞爪,履泉惊惧作波澜。
于今霖雨均方国,来客休疑尚此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昔日开辟的古洞依然留存,神龙曾经隐匿在山间洞穴。
神秘的踪迹何时才能重见天日,云雾无时不给白昼带来寒冷。
穿透岩石的鳞爪痕迹分明可见,踏过泉水令人惊叹激起波澜。
如今普降甘霖泽被四方,来访的游客请不要再怀疑这里曾有神龙蟠踞。
去完善
释义
1. 开锄:即开垦,把荒地开发成耕地。这里指开始开垦土地。
2. 古洞:古老的洞穴。这里特指蜕龙洞。
3. 神龙:神话传说中的龙。
4. 隐:隐藏。
5. 灵踪:神仙的踪迹。
6. 青天:蓝天。
7. 云气:云雾之气。
8. 白昼:白天。
9. 穿石:穿过岩石。
10. 鳞爪:鳞片和爪子。这里是形容龙的痕迹。
11. 履泉:踩着泉水。
12. 波澜:波浪。
13. 霖雨:连绵不断的雨水。
14. 均:均匀分布。
15. 方国:四方之国,指全国各地。
16. 来客:来访的客人。
17. 休疑:不要怀疑。
18. 尚:还。
19. 蟠:盘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蜕龙洞”为题,表达了作者对神秘而古老的洞穴传说的好奇与探索欲望。首联中,诗人提到过去的开锄经历,暗示了故事的真实性。紧接着,通过“神龙曾隠穴山峦”的描绘,展现出隐藏在山林深处的神秘世界,令人遐想。颔联则流露出诗人的忧虑,对这一神秘世界何时能重见天日的期待。颈联则进一步呈现了洞穴内部的景象:穿石鳞爪、履泉波澜,增加了神秘感。最后两联则以当今的雨水均等和劝诫访客不要怀疑的方式收尾,一方面展现了诗人关注自然,另一方面则为诗歌增添了一丝诗意。总的来说,这首诗歌通过对洞穴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神秘而又美丽的画卷,让人陷入无限的想象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蜕龙洞 其二》这首诗是明朝诗人许广渊在明弘治年间创作的。在这段时间里,许广渊因其独特的诗才而声名鹊起,受到当时文人墨客的推崇。然而,他的生活并不平静,历经世事沧桑,使他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这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困扰,同时也激发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灵感。
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在这动荡不安的时期,许广渊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感情和对现实的批判。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关注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在这首诗中,许广渊以“蜕龙洞”为题,寓意深刻。“蜕龙”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岁月的更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洞”则象征着黑暗、压抑的现实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忧虑。通过这首诗歌,许广渊传达了他对生命、自然和历史深刻的思考和体悟,展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独特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