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龙洞 其一
山远洞难穷,相传旧隠龙。
蟠泥知几载,穿石见遗踪。
灵骨岩中换,阴云日下从。
乡人祈旱岁,歌舞尚虔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岭幽深洞穴无穷,过去传说曾隐栖过真龙。
泥土中盘绕经历几多春秋,岩石间穿行可见遗留痕迹。
仙骨在岩穴中更替轮回,阴云伴随着日光沉降起伏。
乡民祈求干旱岁月里的甘霖,歌舞颂扬信仰的虔诚恭敬。
去完善
释义
1. "蜕龙洞": 此处是古人流传的龙的传说所在地,代表了神秘而古老的中国文化。
2. "许广渊": 唐朝时期的诗人。
3. "山远洞难穷": 高远的山和深远的洞,代表了隐居修行的理想场所。"难穷"指山的深远不可测。
4. "相传旧隠龙": 根据古代传说,这里曾是龙隐居的地方。
5. "蟠泥知几载": 此句描绘了龙的习性,即生活于泥土之中,用"蟠泥"表现龙盘踞的姿态。"知几载"指人们不知这条龙在此隐居了多少年。
6. "穿石见遗踪": 龙在穿石而过时留下了痕迹,彰显了它的力量与威严。
7. "灵骨岩中换": 意指龙的骨头在山洞中经历了风化、替换的过程。"灵骨"是人们对龙的敬仰与尊崇。
8. "阴云日下从": 山洞中阴暗的云雾伴随着阳光的到来而变化。
9. "乡人祈旱岁": 干旱季节来临,当地居民来到蜕龙洞祈求龙的庇佑,希望他们能够顺利度过干旱时期。
10. "歌舞尚虔恭": 人们向神灵祈祷时跳舞、唱歌以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山中蜕龙洞的神秘景象。诗人以“山远洞难穷”开篇,既点明了地点的偏远和洞中的幽深,也为读者设下了探索之谜。紧接着,通过“相传旧隠龙”引导出故事的主体——龙,并为接下来的描写埋下伏笔。
第二联,诗人通过对“蟠泥知几载,穿石见遗踪”的描述,表现出龙的神秘力量。其中的“蟠泥”与“穿石”两词生动地描绘了龙在泥土和岩石间活动的痕迹,进一步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
第三联,“灵骨岩中换,阴云日下从”则是对龙的形象进行了具体化处理。其中,“灵骨岩中换”是诗人想象龙死后的骨骼化作岩石的过程,表达了生命的消逝;而“阴云日下从”则是描述了龙的身影在阴暗的天空之下游动,突出了它的威严和神秘。
最后,第四联,“乡人祈旱岁,歌舞尚虔恭”又引出了当地百姓对龙的崇拜与信仰。他们通过歌舞的形式向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蜕龙洞 其一》是明代诗人许广渊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许广渊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期。由于宦官权势的膨胀,政治腐败日益严重,民间疾苦日益深重。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许广渊曾在朝为官,对民间的苦难有深刻的了解。他常常在诗中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关注,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在《蜕龙洞 其一》这首诗中,许广渊以蜕龙洞为背景,表达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艰辛与迷茫。他将自己在官场上的挣扎比喻为龙的蜕变,表达出他对摆脱困境的渴望。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总的来说,《蜕龙洞 其一》这首诗反映了许广渊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情感在他的其他诗作中也得到了体现,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志士的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