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长
嫩黄上柳,新绿涨池,东风艳冶天色。
又见乍晴还雨,年华傍寒食。
春依旧,身是客。
对丽景、易伤岑寂。
怅凝望、一带平芜,剪就茵借。
前度少年场,醉记旗亭,联句遍窗壁。
调笑映墙红粉,参差水边宅。
芦鞭懒过故陌。
恨未老、渐成尘迹。
谩无语,立尽斜阳,怀抱谁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柳树新生嫩芽,绿意荡漾在池塘中,春风吹拂,天空一片艳丽之色。时晴时雨,随着春天临近寒食节。
然而春天依然如故,却已不是我曾经熟悉的那般。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色,却容易感到孤单寂寞。我惆怅地望着眼前的一片平野,仿佛看到了曾经的繁华和热闹。
想起那年青春的时光,我们曾在酒楼上豪饮,互相调侃,欢笑声传遍窗户。那时还有美女们的欢笑映着墙,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湖边住宅处。如今却懒得过故地,只是遗憾自己尚未老去,却已经踏入了人生的尘土之中。
只能默默地站着,看着夕阳西下,心中那份情感却无人理解。
去完善
释义
嫩黄:指初生的柳芽呈嫩黄色。
新绿:指池水中新生出的绿色。
艳冶:形容春天的天空色彩艳丽。
乍晴还雨:天气突然放晴后又转为阴雨。
寒食:清明节的别称。
春依旧,身是客:春天依然如故,但诗人已成为他乡之客。
丽景:美好的景致。
岑寂:孤独寂静。
一带平芜:一片平坦的草地。
剪就茵借:修剪整齐的草地上铺满了绿色。
前度少年场:昔日欢娱的少年时光。
醉记旗亭:在酒楼的墙壁上记录下欢宴时的诗篇。
调笑映墙红粉:回忆中娇美的女子笑容如花,照映在墙壁上。
参差水边宅:高低错落的水边房屋。
芦鞭懒过故陌:用芦苇制成的马鞭懒得去走过旧日的道路。
恨未老、渐成尘迹:遗憾的是还未老去,却已经慢慢消失在岁月的风尘中。
立尽斜阳:一直站立到夕阳西下。
怀抱谁识:心中的情感又有谁能理解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春日里乍晴还雨的景色以及作者自身的感伤之情。首句“嫩黄上柳,新绿涨池,东风艳冶天色”点明春天已至,柳绿桃红,阳光和煦。紧接着“又见乍晴还雨,年华傍寒食”则透露出一种无常之感,正如人生也充满波折。
上阕后半部分“春依旧,身是客。对丽景、易伤岑寂”道出诗人自身已远离年少时光,岁月蹉跎。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却心生惆怅,感叹时光的流逝和自己的漂泊。结尾处“怅凝望、一带平芜,剪就茵借”表达了对眼前景物深沉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
下阕主要回顾过去,“前度少年场,醉记旗亭,联句遍窗壁。调笑映墙红粉,参差水边宅”描绘了诗人在年轻时的美好回忆,与友人欢歌笑语的场景仍历历在目。然而,如今诗人已远离那份豪情壮志,“芦鞭懒过故陌。恨未老、渐成尘迹”表达了他对自己未能把握青春的遗憾,以及对生活态度的转变。
结尾处“谩无语,立尽斜阳,怀抱谁识”呈现出诗人站在夕阳下,感慨万分的心境。这里他并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景致来暗示内心的波澜。整体而言,整首词富有哲理,展示了诗人独特的思考深度和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应天长》是南宋词人方千里所作的一首长调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87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一年里,方千里受到了他的好友杨诚斋的邀请,一起游览了杭州西湖的美景。此次游历激发了方千里的创作灵感,他以此情景为题材,写下了这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词作。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然而,文人墨客们仍坚守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方千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用他的生花妙笔,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