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图为岑知府题
黄鹤高楼迹已芜,谁传景象入斯图。仙人一去世莫识,黄鹤不来谁为呼。鄂渚春回湘树匝,洞庭云尽楚山孤。题诗独羡崔夫子,对景思乡信不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昔日繁华的黄鹤楼如今已荒芜,是谁将此美景画入画中?仙人已去无人知,黄鹤不再谁来呼唤?武汉湖畔的春天到来时,周围绿树成荫;洞庭湖上的云散去,孤独的楚山显现出来。唯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崔颢先生在其诗中得到了表达,这无疑是真实的感受。
去完善
释义
1.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座著名古楼。相传有神仙驾鹤在此楼休息,因此得名。
2. 岑知府:可能是指当时的某位官员,具体姓名不详。
3. 鄂渚:古地名,今湖北省一带。
4. 湘树:湖南地区的树木。
5. 洞庭:湖南省境内的洞庭湖。
6. 崔夫子:指唐代诗人崔颢,他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黄鹤楼》。
去完善
赏析
《黄鹤楼图为岑知府题》是明朝诗人陈政创作的一首咏史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黄鹤楼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历史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黄鹤高楼迹已芜,谁传景象入斯图”,写的是黄鹤楼的荒凉景象。黄鹤楼是中国著名的古迹,传说中有仙人和黄鹤在此飞升,但如今已经荒芜,没有人能够了解其中的景象。这里的“谁传景象入斯图”中的“斯图”指的是画作中的黄鹤楼,暗示了这幅画只能展示出黄鹤楼的一部分,而不能完全展现出它的全貌和历史底蕴。
颔联“仙人一去世莫识,黄鹤不来谁为呼”,则是对黄鹤楼传说的感叹。传说中有仙人在此乘鹤飞升,但如今他们都已离世,没有人再知道这个传说;而那传说中的黄鹤也没有再来过,又有谁能呼唤它呢?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世沧桑的无奈。
颈联“鄂渚春回湘树匝,洞庭云尽楚山孤”,则是描绘了黄鹤楼周边的风景。春天来临时,鄂渚一带的树木郁郁葱葱,洞庭湖上的云彩渐渐消散,远处的楚山显得格外孤独。这里以春天和楚山的景象作为背景,进一步增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题诗独羡崔夫子,对景思乡信不无”,则是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崔颢的敬仰。诗人羡慕崔颢能够写下脍炙人口的《黄鹤楼》诗,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心中充满了思念之情。这里的“信不无”是表示肯定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思念的真实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黄鹤楼图为岑知府题》是明代诗人陈政的一首描绘黄鹤楼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具体年代不详。在明朝时期,黄鹤楼作为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题诗。因此,陈政在参观黄鹤楼时,有感而发地创作了这首诗篇。
在陈政所处的时代,明朝正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当时,科举制度盛行,士人阶层受到社会的尊崇。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政作为一位士人,对国家的繁荣和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黄鹤楼游览时,被其壮丽景色所吸引,同时也想起了古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千古绝唱。因此,他决定以诗篇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黄鹤楼的感慨之情。
在创作过程中,陈政结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时代的认识,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暗示了士人阶层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自己作为一名士人的责任与担当。总的来说,《黄鹤楼图为岑知府题》是一首具有浓厚历史感和文化气息的诗篇,展示了陈政在当时社会中的独特视角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