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伯修韵
秋风孤愤只心知,接得诗筒为色怡。
句眼独参成佛后,吟肩耸彻欲仙时。
俗衰竞觅胡奴饱,节在何妨臣朔饥。
此话只今谁举似,趋时言语正如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孤独的情感只有内心知晓,接过诗歌信筒令人心情愉悦。
潜心领悟诗句如同修行成佛,高声吟咏仿佛飞升成仙。
世风日下追求物质富足,节气犹存何必担忧生活艰辛。
这种话语如今有谁提起,迎合时尚的语言犹如酒爵空空。
去完善
释义
1. 许伯修:许翰字伯修,宋代著名文人。
2. 诗筒:用来传递诗歌的信筒,这里指代收到的诗歌。
3. 句眼:诗句中的精妙之点。
4. 成佛:这里比喻领悟到诗歌创作的妙谛。
5. 吟肩耸彻:形容因投入诗词创作而心情激动。
6. 胡奴:指代人云亦云之人。
7. 臣朔:东方朔的字,西汉文学家,以才智幽默著称。
8. 举似:列举。
9. 趋时言语:迎合时尚的话语。
10. 如巵:即“如同卮言”,比喻无用的话或空洞的言辞。
去完善
赏析
《和许伯修韵》是南宋诗人马廷鸾的一首抒情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诗歌的热爱。
首联“秋风孤愤只心知,接得诗筒为色怡”,以秋风比喻人生的困境和孤独感,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无奈与悲哀。然而,接到朋友寄来的诗篇后,心中的不快顿时消散,表现出诗人在困境中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
颔联“句眼独参成佛后,吟肩耸彻欲仙时”,通过诗句和形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诗词创作的投入和热爱。通过对诗句的精心雕琢,仿佛使自己超脱世俗,达到仙境般的境地。
颈联“俗衰竞觅胡奴饱,节在何妨臣朔饥”,借用了古代的故事,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当人们都在追求物质享受时,坚守道德节操的人却被忽视。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世风的忧虑和对自我信仰的坚定。
尾联“此话只今谁举似,趋时言语正如巵”,感叹如今又有谁能理解自己的感慨呢?那些迎合时尚的话语,就如同酒卮一样空洞无物。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许伯修韵》是南宋末年诗人马廷鸾的作品。马廷鸾(1222-1289),字翔仲,号碧梧居士,江西乐平人,南宋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人。他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等职,在朝廷上直言敢谏,颇有政声。后来因触怒权臣贾似道被贬谪至饶州(今江西鄱阳)任知州,直至终老。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理宗时期(1241-1264年在位)。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内部矛盾激化,外患不断,国家局势岌岌可危。马廷鸾身处其中,目睹了国家社会的动荡不安,深感忧虑。他与好友许伯修共同探讨人生哲理,相互激励,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诗歌以“和”的形式表达了马廷鸾对友人许伯修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提到了燕子和浮云,寓含着时光流转、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诗人借燕子寄寓了自己忠诚于国家的情操,而浮云则象征朝廷的腐败与衰颓。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担忧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