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荆轲传
夜读荆轲传,掩卷喟然叹。
结交天下士,贤哉太子丹。
报秦一片心,秋莲孤剑寒。
介绍田先生,得结荆卿欢。
太子一语疑,先生甘自残。
荆卿欲借手,临事敢开口。
走见樊於期,愿借将军首。
将军搤擥言,念此固已久。
得复平生雠,性命何足有。
四雄英烈风,精诚凌白虹。
函关初未入,气已吞祖龙。
其事虽不就,简牍光无穷。
奈何今之人,蹙缩如寒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晚阅读《荆轲传》,合上书卷感慨良深。
结交了天下志士,真可谓贤明的太子丹。
怀揣报答秦国的一腔赤诚,如同秋天里的莲花和孤剑一般寒气逼人。
介绍了田先生,成功地与荆轲结为好友。
因为太子丹的一句怀疑,田先生宁愿自我伤害以表清白。
荆轲想要借用别人的力量,临事之际却不敢开口请求。
去找了樊於期,希望能借用他的头颅。
樊将军用力扼住喉咙说,他已经把报仇这件事放在心上很久了。
如果能一雪前耻,性命又算得了什么呢。
四位英雄威风凛凛,他们的忠诚感动了天边的白云。
函谷关没能攻破,但气势已经震慑住了秦始皇。
他们的事迹虽然没有成功,但留下了永恒的荣耀。
可惜现在的人们,活得像寒冷中的小虫子一样萎缩不堪。
去完善
释义
1. 荆轲:古代燕国人,擅长击筑,以勇武闻名于诸侯。
2. 太子丹:燕国的太子,即后来的燕王喜。
3. 田先生:指田光,他是荆轲的好友,推荐荆轲去刺杀秦始皇。
4. 樊於期:秦国将领,因与王翦不和而逃到燕国,后被荆轲杀死取首级,作为献给秦王的礼物。
5. 搤擥:用力握持的意思。
6. 祖龙:秦始皇的别称。
7. 简牍:古代书写用的竹片或木片。
去完善
赏析
《读荆轲传》这首诗歌描绘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诗人高斯得以感叹的语气,赞扬了荆轲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精神。同时,也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当代人缺乏英勇精神的惋惜。
首先,诗人在开篇便表现出了自己对荆轲传的深深感慨。接下来,他描绘了荆轲与太子丹之间的深厚友情。他们结交天下的贤能之士,共同为了国家而努力奋斗。在这里,诗人强调了荆轲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他的勇敢精神。
随后,诗人讲述了荆轲结识田光先生的过程。在太子丹的引荐下,荆轲和田光成为了知己。然而,当太子丹怀疑田光时,田光选择了自我牺牲来证明清白。这体现了田光的忠诚与担当。
接着,诗人描述了荆轲向樊於期借头的场景。荆轲决心刺杀秦王,于是找到樊於期请求帮助。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荆轲的要求,并表示他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在这里,诗人赞扬了樊於期的慷慨赴义和坚定的信念。
然后,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荆轲等人的英勇精神和当代人的萎靡不振。他认为,虽然荆轲等人未能成功刺杀秦王,但他们的事迹仍然光辉不朽。相比之下,现代的人们却显得胆小如鼠、毫无勇气。
最后,诗人再次强调了对荆轲等人的赞美之情。他们虽败犹荣,展现出了无畏的英雄气概。而这样的精神,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荆轲传》是南宋诗人高斯得所创作的咏史诗。这首诗描述了诗人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后所产生的感慨。
首先,从诗词的创作时间来看,这首《读荆轲传》完成于南宋时期。此时正值宋金对峙,国家动荡不安之际,诗人的作品多寓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从诗人人生际遇的角度来说,高斯得一生历经宦海浮沉,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并在绍兴年间担任太学正等职。然而晚年遭贬谪,被迫辞官回乡,度过了凄苦的生活。这种失意的心情在《读荆轲传》一诗中得到了宣泄。
最后,从时代背景角度来看,南宋时期国家局势紧张,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对英雄的期盼十分强烈,这也使得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成为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诗人通过咏史,不仅表达了对自己时运不济的无奈,还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英雄和正义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