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天宁万年禅院
师住天台寺,天台水石幽。
眼前皆胜境,门下尽名流。
法号君恩赐,精蓝国力修。
渡杯来凤阙,振锡谒珠旒。
内殿从容对,神都委曲游。
高僧类云鹤,归思在林丘。
御札全编得,宸毫几处收。
遥思到时节,烟树赤城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师傅在天台寺修行,那里山水秀雅。
四周全是美丽的景色,门下的弟子都是才子佳人。
他的法号是君恩赐,这座寺庙也是国家出资修建的。
拿着渡杯来到皇宫,拿起振锡去拜见皇帝。
在皇宫中淡定自如地应对,游览了神奇的都城。
这位高僧如同云鹤一般超然物外,但他的归乡之情依然在树林和丘陵之间。
得到了皇帝的亲笔信,也收集了几处皇帝亲手所题的字。
当想起回乡的时刻,那赤城的烟树已是秋天。
去完善
释义
1. 天台:指天宁寺所在地浙江天台。2. 水石幽:山水的幽静。3. 胜境:优美的景色。4. 名流:有名望的人。5. 法号:僧人的名号。6. 精蓝:精练的蓝色,这里指代寺庙。7. 渡杯:僧人出行的一种形式。8. 凤阙:宫殿。9. 振锡:僧人在路上用的锡杖。10. 珠旒:皇帝的头冠。11. 内殿:皇宫内的殿堂。12. 神都:长安,当时的首都。13. 高僧:这里指宗谔所送的僧者。14. 林丘:山林。15. 御札:皇帝的亲笔信。16. 宸毫:皇帝的书法。17. 时节:时间。18. 赤城秋:诗人想象僧人到天台时的秋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送行一名僧人返回天宁万年禅院时的情景与感想。首联通过对比诗人所在地与天台寺的水石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外界的深深眷恋之情。颔联则描述了禅师的弟子们在门下欢送的盛况,突显出禅师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颈联以皇帝的恩赐和国家的资助,表达了对禅师崇高的敬意以及国家对其的重视。而诗人采用渡江而来的故事情节,将佛教的旨意形象地展现出来。在接下来的四句中,诗人描述了禅师在京城的游历,并给予了高度的赞赏。然而,尽管身处繁华的京城,但禅师内心却向往着山林田园的生活,这体现了他的超脱与坚守。尾联则以期待禅师回到天台寺的日子到来收尾,以呼应开篇的地方特色,使整首诗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诗人李宗谔的《送僧归天宁万年禅院》一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至宋仁宗时期,约为公元105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繁荣的时期,被称为“仁宗盛治”。然而,尽管社会政治稳定,但在文学界却兴起了一股变革的风潮,以苏轼、王安石等人为代表,推动了诗歌和散文创作的更新和发展。
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下,李宗谔作为一个官员,参与了朝政,同时也积极参与诗歌创作与交流。这首诗的创作,可能源于他与某个僧人的深厚交情,又或是他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体悟。
在这首诗中,李宗谔通过描绘天宁万年禅院的宁静与崇高,表达了对僧人修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禅宗思想的敬仰。这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自己人生境界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