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送士龙腹兄
铜鱼四明守,竹马十年兄。
掺袂河梁别,鸣桡泽国行。
登楼知日近,傍海见潮生。
郡政应多暇,新诗几首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是四年级的老师,翻译古文很在行。今天给你翻一首古体诗:
铜鱼是古代使臣信物,四明即宁波;竹马意指童年好友。
故这首诗可以译作:
我们曾是使臣和童年伙伴,共同度过了美好的岁月。如今各奔东西,依依惜别于河梁之上,分别乘坐鸣桡小舟,各自走上了人生旅途。
航行在水乡泽国,想到登高望远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海水相伴,感受到潮起潮落。公务繁忙但闲暇也不少,期待你能新写成几首诗歌。
去完善
释义
1. 铜鱼:古代书信的别称。这里指书信。
2. 四明:古代郡名,位于今浙江省宁波市南部。这里借指宁波。
3. 竹马:儿童游戏时骑坐的竹竿。这里用来形容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关系密切。
4. 掺袂:拉住衣袖,表示告别。
5. 河梁:桥梁。这里代指分别的地方。
6. 鸣桡:划船的声音。
7. 泽国:湖泊河流众多的地区。这里指水乡。
8. 登楼知日近:登上高楼,感觉到太阳越来越近。这里是说时间过得很快。
9. 傍海见潮生:靠近海边,看到潮水升起。这里是说地理位置靠近海洋。
10. 郡政:地方政府政务。
11. 多暇:有很多空闲时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李宗谔为好友士龙所作的送别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惜别之情。全诗结构紧凑,意境开阔,语言优美。
首联“铜鱼四明守,竹马十年兄”,点明了朋友士龙的职位(四明守)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十年兄)。这里的“铜鱼”指的是古代官员的身份标志,而“竹马”则寓意童年时的美好时光。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既有尊敬又有亲切的感情。
颔联“掺袂河梁别,鸣桡泽国行”,描绘了两人分别的场景:在河边的桥上握手告别,舟船划过泽国的画面。这里,“河梁”代表离别的地方,“鸣桡”形容船只行驶的声音。这两个意象相结合,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
颈联“登楼知日近,傍海见潮生”,进一步拓展了画面的空间感。诗人想象朋友登上高楼时,会觉得太阳离自己更近;靠近海边,可以看到潮水的涨落。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的祝愿,也展示了自然界的美景。
尾联“郡政应多暇,新诗几首成”,则是对朋友的期待与祝福。诗人希望士龙在繁忙的政务之余,还能有闲暇的时间去创作新的诗篇。这里,“郡政”指的是地方官吏的职责,“新诗”则象征着文学创作的成果。
整首诗通过描绘离别、自然景象以及对友人的期望等元素,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的抒发,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诗送士龙腹兄》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政治家李宗谔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97年,正值宋真宗赵恒在位时期。在这一年里,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歌创作呈现出丰富的面貌。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李宗谔作为朝廷重臣,身兼数职,公务繁忙。他与士龙腹兄之间的交情深厚,彼此相知相惜。在这首诗中,李宗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中的“江山如画”和“落日余晖”等意象,反映了北宋时期的壮丽河山和美好景象,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