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闾大夫
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
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
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
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闾大夫屈原逝去已久,他曾经的诗作仍旧让人感叹不已。
历史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教训,但诗词人们依旧在深情地吟咏着他的故事。
竹子向下沉稳低调,体现了它的坚韧品质,月光洒入江水洗涤着内心的悔恨。
让我们再次重温《离骚》中的深远寓意,不让渔父似的随大流影响了我们对人生目标的坚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三闾大夫:指战国时期的屈原,楚国的大夫,曾任三闾(即清庙、昭庙、殇庙的官员)。
2. 湘山:又称君山,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境内,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而得名。
3. 青史:指古代历史书籍,这里代指历史。
4. 殷鉴:古代商朝的灭亡可以作为周朝的教训,这里是比喻历史的教训。
5. 楚江:长江三峡以下的长江上游河段,古为楚国境内。
6. 贞节:竹子具有坚韧不屈的品质,这里用以形容人的高尚品质。
7.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屈原为题材,通过描绘其忧国忧民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词人的赞美。首联“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展现了屈原离去后,人们对他无尽的思念和哀痛。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揭示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颔联“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敬仰之情。虽然屈原的故事已成为历史,但他的精神却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同时,诗人也暗示了词人在吟咏楚国江流时的辛勤付出,突显了他们的家国情怀。
颈联“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形象地描绘了竹子低垂的身影以及月亮在中流的倒影,它们分别代表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的心灵洗礼。这里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尾联“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沈”,诗人表示要深入挖掘《离骚》中的深刻含义,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屈原的精神。最后一句借用“渔父”这一意象,意味着诗人渴望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探讨人生的真谛,以期实现更高的人生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闾大夫》是中国唐代诗人刘威所作的脍炙人口之作,它描绘了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身世和理想。此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朝,当时的刘威是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然而人生并不如意,遭遇了种种挫折。
此时正值唐末乱世,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战争频仍,民生疾苦。刘威目击现实,深感不满,向往古代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尤其崇敬屈子的德行与文采。所以以屈原为楷模,借诗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