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燕太子丹传后

标题包含
题燕太子丹传后
  荆轲感燕丹之义,函匕首入秦,劫始皇,将以存燕霸诸侯。事虽不成,然亦壮士也。惜其智谋不足以知变识机。始皇之道异于齐桓,曹沫功成,荆轲杀身,其所遭者然也。乃欲促槛车,驾秦王以如燕,童子妇人且明其不能,而轲行之,其弗就也非不幸。燕丹之心,苟可以报秦,虽举燕国犹不顾,况美人哉?轲不晓而当之,陋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荆轲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恩情,怀揣匕首进入秦国,打算劫持秦始皇,以便保全燕国并雄踞诸侯。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他依然称得上是一位英勇之士。遗憾的是,他的智谋不足,无法洞察时局的变化和把握时机。秦始皇的政策与齐桓公有着本质的区别,曹沫的成功,荆轲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他们各自所处的环境决定的。然而荆轲竟然想借用这种办法逼迫秦始皇成为阶下囚,把他带回燕国,这连小孩和妇人都明白是行不通的,但荆轲却依然尝试,这让他未能实现目标并非是不幸。燕太子丹的心愿,只要能报复秦国,即使倾尽燕国的国力也在所不惜,更何况是一个美人呢?荆轲不懂得这个道理,实在过于狭隘了。
去完善
释义
《题燕太子丹传后》是唐代诗人李翱创作的一首咏史诗。下面是这首诗的词句注释: 1. 荆轲感燕丹之义:荆轲,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燕丹,即燕太子丹,荆轲的朋友和赞助者。这句意为荆轲被燕太子丹的恩情所感动。 2. 函匕首入秦:函,用匣子装;匕首,短剑;秦,指秦始皇嬴政。这句意为荆轲带着暗藏的匕首进入秦国。 3. 劫始皇:劫,劫持;始皇,指秦始皇嬴政。这句意为企图劫持秦始皇。 4. 以存燕霸诸侯:存燕,保存燕国的利益;霸诸侯,使诸侯国屈服于燕国。这句意为通过劫持秦始皇来保存燕国的利益并使诸侯国屈服。 5. 事虽不成:指荆轲刺杀秦始皇未遂。 6. 然亦壮士也:即使未能成功,荆轲仍然是一位英勇豪杰。 7. 惜其智谋不足以知变识机:可惜他的智谋还不足以应对变化、洞察时局。 8. 始皇之道异于齐桓:秦始皇的统治方式和齐桓公不同。这里把秦始皇比作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因为两人都是强大的君主。 9. 曹沫功成:曹沫,春秋时期鲁国的武士,曾成功地刺杀了齐桓公。这里的“功成”指的是曹沫完成了刺杀任务。 10. 荆轲杀身:指荆轲在刺杀秦始皇时失败被杀。 11. 其所遭者然也:他遇到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12. 乃欲促槛车,驾秦王以如燕:意指荆轲计划将秦始皇装进囚车带回燕国。 13. 童子妇人且明其不能:连小孩和妇女都能明白这是不可能的。 14. 而轲行之,其弗就也非不幸:荆轲竟然尝试这样做,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他的运气不好。 15. 燕丹之心,苟可以报秦,虽举燕国犹不顾:燕太子丹的心意,只要能报复秦国,哪怕牺牲整个燕国也在所不惜。 16. 况美人哉:更何况是美女呢。这里是燕太子丹为了报答秦国的仇恨,甚至愿意献出自己的宠妃。 17. 轲不晓而当之,陋矣:荆轲不了解情况就去执行这个任务,实在愚昧无知。
去完善
赏析
《题燕太子丹传后》是李翱写给《燕丹子》一书的跋文。在诗中,他通过对历史事件——荆轲刺秦的反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诗人认为,荆轲是个英勇悲壮的豪杰,但惋惜他智慧谋略不足,对时事判断不清。事实上,秦始皇与齐桓公、曹沫的时代背景不同,形势也各异。荆轲的计划本身具有极大的风险性,想将秦始皇诱至燕国,如此简单的计划连妇孺都能看穿其破绽,结果失败也是意料之中。 作者通过反思荆轲刺秦的史实,批判了燕丹只图眼前报复的心理,虽然燕丹的心意是为了报秦国的仇,甚至愿牺牲整个燕国,更不论一个美人。然而荆轲却盲目接受了这一任务,实在是幼稚无谋。诗人在此指出历史人物的短处和不足,既体现了其对历史的深思熟虑,同时也彰显了诗人独具一格的洞察力和思考深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