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拜禹歌

标题包含
拜禹歌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生人之常勤。 往者吾弗及兮,来者吾弗闻。 已而,已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可怜的是人生忙碌不息。过去的事情我已经无法参与,未来的一切我也无法预知。时光匆匆,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去完善
释义
1. 惟:想,思考。 2. 天地之无穷:指天地万物的永恒与无限。 3. 哀:悲叹。 4. 生人:指活着的人。 5. 常勤:长期处于勤劳状态。 6. 往者吾弗及兮:过去的事情我已经无法参与。 7. 来者吾弗闻:未来的事情我无法预知。 8. 已而,已而:感叹词,表示深深的感慨。
去完善
赏析
《拜禹歌》是唐朝诗人李翱的一首述志诗。诗中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人以天地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对比,表达了对生死的悲哀和无奈。 首联“惟天地之无穷兮,哀生人之常勤”,诗人将天地的无穷无尽与人生短暂辛勤进行对比,表达了生命有限、勤劳无休的悲哀。诗人通过强调天地时间的无尽,进一步凸显出人生的短暂和艰难。 颔联“往者吾弗及兮,来者吾弗闻”,表现了诗人对过去无法追回,未来又无法预知的惆怅之情。这种情感可能源于个人经历,也可能源于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反思。同时,这一句还体现出诗人的宿命观念,即生老病死为自然规律,人力难以改变。 颈联和尾联“已而,已而”,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对已逝去的时光和未来的不可知发出的无奈叹息。这两个词重复出现,形成了强烈的语气递进,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拜禹歌》是唐代文学家李翱的一首咏史抒怀诗。这首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 李翱,字习之,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他的家族世代为官,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不第,直至贞元十四年才考中进士。在求仕过程中,他曾遭遇多次挫折,但他始终坚守儒家道统,关注国家治乱和人民疾苦。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渐衰,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贞元时期,虽然唐德宗励精图治,试图恢复唐朝的繁荣盛世,但由于内外各种矛盾的交织,国家的局势仍然堪忧。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翱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拜禹歌》。他通过对夏禹的敬仰和赞美,表达了对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同时,他也借此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精神的呼唤。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