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性书上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性与情不相无也。
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圣人者岂其无情耶?圣人者,寂然不动,不往而到,不言而神,不耀而光,制作参乎天地,变化合乎阴阳,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耶?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虽然,情之所昏,交相攻伐,未始有穷,故虽终身而不自睹其性焉。火之潜于山石林木之中,非不火也;江河淮济之未流而潜于山,非不泉也。石不敲,木不磨,则不能烧其山林而燥万物;泉之源弗疏,则不能为江为河,为淮为济,东汇大壑,浩浩荡荡,为弗测之深。情之动静弗息,则不能复其性而烛天地,为不极之明。
故圣人者,人之先觉者也。觉则明,否则惑,惑则昏,明与昏谓之不同。明与昏性本无有,则同与不同二皆离矣。夫明者所以对昏,昏既灭,则明亦不立矣。是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
人的本性就是成为圣人,而让人迷惑的是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都是本性所产生的。当情感陷入迷茫时,本性也会随之迷失。这并不是本性的过错,而是由于七种情感不断循环出现,使得本性无法充实。就如同浑浊的水,水流不会清澈;冒烟的火,火焰不会明亮一样。如果情感不再产生,那么本性就会得到充实。本性离不开情感。
然而,没有本性,情感就无法产生。因此情感是由本性产生的。情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通过本性而产生的。同样,本性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由情感彰显出来的。本性是天生的,圣人能够理解并接受它;情感则是本性的外在表现,普通人常常因为沉溺其中而无法认识到它的本质。圣人难道是没有情感的吗?圣人是宁静无为的,他们无需主动去做事就能有所成就,无需说话就能影响他人,无需炫耀就能发光发热。他们的行为和思考都能与自然和社会的规律相协调,即使有情感,也不会被情感所左右。
普通人难道是没有本性的吗?普通人的本性并不比圣人差。但是,因为情感的困扰,人们相互争斗,永无止境,所以他们一生都无法看到真实的自己。就像隐藏在山林中的火种,不是没有火;河流、湖泊的水源虽然没有流动,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无法成为清泉。石头没有被敲击,树木没有被打磨,就无法燃烧山林,使万物干燥;水源的来源如果没有被疏通,就不能成为江河湖海,也无法汇集到大海中。情感如果不能平息,就不能恢复本性,洞察天地,也不能达到无尽的光辉。
因此,圣人就是人类中最先知的人。他们一旦觉醒,就会变得明智,否则就会陷入困惑,困惑就会导致迷失。明白与困惑只是状态的不同,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当困惑消失时,明白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诚实是圣人所具有的品质,他们宁静无为,心中宽广明亮,能洞察天地,感知并通达天下的道理。他们的行为举止,无不符合最高的准则。恢复本性的人是贤人,他们遵循本性并且不断努力,努力就可以回归本源。《易经》说:“圣人能与天地共同展现美德,与日月共同展现光明,与四季共同展现规律,与鬼神共同展现吉凶。在天地之前而不会违背自然,在天地之后却能够尊奉天时。天地尚且不会违背他,更何况人呢?更何况鬼神呢?”这些都不是从外部得来的,只是完全发挥出了自己的本性而已。
孔子曾说:“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本性。能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本性,就能完全发挥出人的本性。能完全发挥出人的本性,就能完全发挥出万物的本性。能完全发挥出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协助天地演化孕育。可以协助天地演化孕育,就可以与天地并列。稍次一等的人也可以修养心性,用真诚感动他人。真诚会体现出来,体现出来后就会被认识,被认识后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后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后就会产生变化,产生变化后就会得到化育。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达到化育的境界。”
圣人知道所有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可以通过不断修养身心达到圣贤的境界,所以制定了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创作出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心情。人们在和谐安宁的氛围中成长,这是快乐的根本;行动符合礼仪,这是礼仪的根本。因此在车上要听鸾和之声,走路要听佩玉之音,不要停止弹奏乐器,所有的行为都要遵守礼仪,这样才能教导人们抛弃嗜欲,回归到生命和道德的道路上来。这条道路至诚而不停歇,至诚而不停歇就会达到虚空,虚空而不停歇就会达到光明,光明而不停歇就会照耀整个天地而没有遗漏。这不是其他的东西,这就是领悟生命和道德的道理。悲哀啊!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这个境界,但是没有人去努力实践,这不也是令人困惑的事情吗?
过去,圣人把这个道理传授给了颜回,颜回得到了这个道理,始终不渝地坚守着,即使受到挫折也能很快恢复心态,三个月都不会违背仁德。孔子说:“颜回已经差不多做到了,但是他经常陷入困境。”他之所以还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只是因为生命短暂而早逝的缘故。其他达到圣人殿堂的人,也都是传承了这个道理。他们都受到了天地自然的滋养,无论是雨水还是阳光,得到的多少并不相同,但这并不是平均分配的。
子路的死,是因为他用戈击打石乞孟黡,导致自己的帽带断裂。他说:“君子就算死了,也要保持帽子戴正。”然后他在系紧帽带后死去。子路并非喜欢勇敢而无所畏惧,他的内心平静安定,不受外界干扰。曾子的死,他说:“我已经没有什么追求了,我可以堂堂正正地离开这个世界了。”这也是领悟生命和道德的话。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他继承了祖先的道理,写下了《中庸》这本书。孟子说:“我在四十岁的时候就不再有恐惧和忧虑的情绪了。”孟子的学生,像公孙丑、万章等人,都传承了他的思想。后来因为秦国焚烧书籍,《中庸》一书只剩下了一篇。从此,这个道理就逐渐被人遗忘,人们所教授的,只有礼仪、文章、威仪和击剑的技巧,关于生命和道德的根源,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了。
道理在最艰难的时候必然会再次出现,我们是不是已经到了那个时候呢?我从六岁开始读书,但是只是在学习诗词句子,真正开始追求真理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我跟别人谈论这些道理,从来没有遇到过认同我的人。后来我到了南方,遇到了吴郡的陆傪,他跟我说:“你说的话,正是孔子的真心话。东方如果有圣人,也不会超出你这个范围;南方如果有圣人,也不会超出你这个范围。只要你坚持下去,不断践行,就可以了。”哎,研究生命和道德的书虽然已经存在,但是学习者却无法深入理解,所以他们大多进入了庄子、列子、老子和释家的领域。不知道的人认为孔子的弟子们并不能穷尽生命和道德的道理,相信这些话的人也全都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有人向我请教,我会把我所知道的告诉他们,然后把我的想法写下来,以便开启真实智慧的大门,揭示那些已经被遗弃和忽视的道理,也许可以在当代流传开来,我将这个写作命名为《复性书》,用它来调整我的内心,并把这份理解传播给更多的人。哎呀!如果孔子再生,一定不会否定我说的话。
去完善
释义
1.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这句意思是成为圣人的原因在于保持本性,人们迷失本性的原因是受情感驱使。
2. 喜怒哀乐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这些情感会导致本性迷失。
3. 情既昏,性斯匿矣:一旦受情感影响,人的本性就会隐藏起来。
4. 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这并不是本性的错,而是由于这七种情感不断产生并相互作用,使得本性无法得到充实。
5. 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这两句话通过水和火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情感对人们的影响。
6. 情不作,性斯充矣:如果人们不受情感影响,就能使自己的本性得到充实。
7. 性与情不相无也:这句话强调性情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8. 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没有本性就没有情感的生成。
9. 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感情是由本性所产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本性所产生的。
10. 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圣人能够掌握并运用自己的本性,不受情感影响。
11. 制作参乎天地,变化合乎阴阳:圣人的行为和变化与天地阴阳的规律相符。
12. 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即使有情感,圣人也并不执着于情感。
13. 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普通人被情感困扰,无法理解本性的重要性。
14. 圣人者岂其无情耶:这句话提出疑问,质疑圣人是否真的没有情感。
15. 寂然不动,不往而到,不言而神,不耀而光:这是对圣人状态的形象描述。
16. 虽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耶:同样,普通人也是有本性的。
17. 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普通人的本性与圣人的本性并无差别。
18. 性之动静弗息,则不能复其性而烛天地:这里提到要恢复本性就要使心性平静下来。
19. 复其性者贤人,循之而不已者也:能够恢复本性的就是贤人,他们始终遵循这一原则。
20. 诚者,圣人性之也:诚实是圣人本性的体现。
21. 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这是形容圣人的心境宽广明亮,能够洞察一切。
22. 夫明者所以对昏,昏既灭,则明亦不立矣:光明是因为有了黑暗的对比,如果黑暗消失,那么光明也就不存在了。
23. 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这些都是形容诚实现象的过程。
24. 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这句话是说圣人在自然规律之前行事,却不违背自然规律;在自然规律之后行事,却能遵循自然规律。
25. 安于和乐,乐之本也;动而中礼,礼之本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和谐欢乐,这是快乐的根本;行动时要符合礼仪,这是礼仪的根本。
26. 子思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段话出自《中庸》,阐述了如何通过真诚达到尽人性的境界,进而达到与天地共融的境界。
27.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这段话也是出自《中庸》,讲述了次一等的人如何通过真诚达到尽人性的境界,进而达到与天地共融的境界。
28. 夫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这句话是形容圣人与天地、日月、四季、鬼神等自然现象的关系,强调圣人的行为与这些自然现象的规律相符。
29. 曾子之死也,曰:“吾何求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这句话描述了曾子在面对死亡时的态度,他认为只要自己的行为正直,死而无憾。
30. 公孙丑、万章之徒,盖传之矣:公孙丑和万章是孟子门下的高足,他们将孟子的思想传承下去。
31. 《中庸》之不焚者,一篇存焉:《中庸》这本书在秦朝焚书坑儒的过程中得以保存下来,只有一篇留存至今。
32. 性命之源,则吾弗能知其所传矣:作者认为,关于性命之源的道理,他已经无法知道是如何流传下来的了。
33. 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儒家学者是否能够真正理解性命之道的怀疑。
34. 有问于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如果有人向我请教,我会把我所知道的道理传授给他们。
35. 开诚明之源,而缺绝废弃不扬之道: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揭示真诚明事理的源泉,以此来弘扬那些被忽视和遗忘的道理。
36. 复性书:这是李翱为自己的著作取的名字,意为通过这本书让人们恢复自己的本性。
去完善
赏析
《复性书上》李翱是一篇探讨人性的哲学散文。作者从人性的本质出发,提出情是导致人性迷失的主要原因,进而分析了情与性的关系以及圣人与百姓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圣人与百姓在处理情方面的问题,李翱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倡通过学习、实践,回归本性,成为贤人乃至圣人。最后,他总结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和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复性书》的创作。全文围绕人性的认知展开,通过丰富的例子和论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复性书上》是唐朝诗人李翱于公元845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正值唐代中叶,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此时,儒家思想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李翱作为一位儒家学者,他以儒家的仁爱观念为基础,提出了“复性”学说,主张通过道德修养来恢复人的本性。
在这一时期,李翱的个人经历也颇受波折。他曾担任朝廷官员,但由于性格刚直不阿,屡遭贬谪。他的遭遇使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在诗歌中表达了他的忧虑和期望。
此外,这个时期的唐朝社会已经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如官僚腐败、世风日下等。这些问题让李翱深感痛心,他在诗中呼吁人们要关注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素质,以达到改善社会风气的目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