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公行状
公讳愈,字退之,昌黎人。生三岁,父殁,养于兄会舍。及长读书,能记他生之所习,年二十五,上进士第。
元和十二年秋,以兵老久屯,贼未灭,上命裴丞相为淮西节度使,以招讨之。丞相请公以行,为行军司马,从丞相居于郾城。公知蔡州精卒悉聚界上,以拒官军,守城者率老弱,且不过千人,亟白丞相,请以兵三千人间道以入,必擒吴元济。丞相未及行,而李愬自唐州文城垒提其卒以夜入蔡州,果得元济。蔡州既平,布衣柏耆以计谒公,公与语,奇之。遂白丞相曰:“淮西灭,王承宗胆破,可不劳用众,宜使辩士奉相公书,明祸福以招之,彼必服。”丞相然之。公令柏耆口占为丞相书,明祸福,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承宗果大恐,上表请割德、棣二州以献。丞相归京师,公迁刑部侍郎。
岁馀,佛骨自凤翔至,传京师诸寺,时百姓有烧指与顶以祈福者。公奏疏言:“自伏羲至周文、武时,皆未有佛,而年多至百岁,有过之者。自佛法入中国,帝王事之,寿不能长。梁武帝事之最谨,而国大乱。请烧弃佛骨。”疏入,贬潮州刺史。移袁州刺史,百姓以男女为人隶者,公皆计佣以偿其直而出归之。入迁国子祭酒。有直讲能说《礼》而陋于容,学官多豪族子,摈之不得共食。公命吏曰:“召直讲来,与祭酒共食。”学官由此不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
这位名叫愈的人,字退之,是昌黎人。他在三岁时丧父,由哥哥会抚养长大。长大后读书,能够记住前世所学的知识。二十五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
在元和十二年的秋天,由于战争持续时间长,敌人还未被消灭,皇帝命令裴丞相担任淮西节度使,负责招降敌人。丞相请求愈一起去,让他担任行军司马,跟随着丞相居住在郾城。愈知道蔡州的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边界,用来抵抗政府军队,而防守城市的士兵大多是年老体弱的人,大约不超过一千人。他立刻告诉丞相,请求用三千士兵走小路进入蔡州,一定能抓住吴元济。丞相还没来得及行动,李愬已经从唐州文城堡垒率领他的部队在夜间进入了蔡州,果然抓住了吴元济。蔡州被平定后,平民柏耆通过计谋见到了愈,他们交谈了一番,柏耆的表现让愈觉得他很奇特。于是愈对丞相说:“淮西已经灭亡,王承宗吓破了胆,我们可以不用劳师动众,应该派遣善于言辞的人拿着你的信去见他,把利害关系说清楚,他一定会服从。”丞相认为他说得对。愈让柏耆口头表达出这封信的内容,说明利害关系,然后让他把信带到了镇州。王承宗果然非常害怕,上表请求割让德、棣两个州献给国家。丞相回到京城,愈被提拔为刑部侍郎。
一年多以后,佛骨从凤翔来到京城,传遍京城的各个寺庙,当时很多百姓烧香、烧手指和头顶来祈求福气。愈上疏说:“从伏羲到周文、武时期,都没有佛教,但人们大多数都能活到百岁,甚至超过这个年纪。自从佛教传入中国,皇帝信奉它,寿命反而变短。梁武帝对它最为尊敬,但国家却陷入了大乱。请让我们焚烧丢弃佛骨。”这个建议被采纳后,他被贬为潮州刺史。后来又转任袁州刺史,当地的百姓有很多被卖为奴隶的,愈用工资支付他们的价值让他们重获自由。再后来升为国子祭酒。有一个正直的教师擅长讲解《礼》,但他的容貌不佳,学校里的其他教师都是豪门贵族出身,排斥他不与他一起吃饭。愈命令手下说:“把那位正直的教师请来,与我一同用餐。”学校里的教师们从此不敢轻视这位正直的教师。他还推荐儒生来担任学校的教师,每天都让他们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学生争相听闻,都非常高兴地说:“韩公来做我们的校长,国子监不再那么冷清了。”
愈胸怀宽广,性格豁达,他的言论大都关乎国家大事;他与人相处时,始终坚持原则不变。他曾先后帮助过十个没有依靠的家庭中的妇女找到了归宿。他从小的嫂子郑氏去世后,他为她穿丧服一年以报答她的养育之恩。他对文章的造诣深厚,每次写文章都不曾模仿前人的风格,但他却能与前人比肩。从贞元末年开始,直到现在,后来的人们,凡是立志要学习古代散文的,没有一个不以他为榜样的。
去完善
释义
1. 《韩公行状》:题目,记录韩愈生平事迹的文章。
2. 公讳愈,字退之:点明文章的主人公是韩愈,字退之,后世常称之为韩退之。
3. 昌黎人:指韩愈的祖籍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
4. 三岁,父殁:三岁时父亲去世。
5. 养于兄会舍:由哥哥韩会抚养长大。
6. 上进士第: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
7. 元和十二年:唐宪宗元和年号,公元817年。
8. 兵老久屯:士兵疲敝,长期驻扎。
9. 贼未灭:叛军尚未被平定。
10. 裴丞相:裴度,唐朝宰相,曾任淮西节度使。
11. 招讨:召集讨伐之意,这里指主持对淮西节度使的征讨工作。
12. 郾城:位于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
13. 蔡州精卒: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精锐部队。
14. 文城垒:唐州治所,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东南。
15. 布衣:普通百姓。
16. 柏耆:唐朝中期将领。
17. 韩信公书:指裴度给王承宗的信。
18. 宰相:此处指裴度。
19. 佛骨:佛教舍利,相传可保佑平安。
20. 伏羲:中国远古时代部落首领,华夏民族人文先始。
21. 周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西周时期的两位君主。
22. 佛法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
23. 梁武帝: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的建立者萧衍,崇信佛教。
24. 陛下:对皇帝的尊称。
25. 潮州刺史:潮州地方长官。
26. 袁州刺史:袁州地方长官。
27. 人隶:奴隶,这里指卖身为奴的人。
28. 计佣:按工计费的方式。
29. 国子祭酒:国子监的最高长官。
30. 直讲:负责讲解经书的学官。
31. 《礼》:儒家经典之一。
32. 豪族子:出身豪门的士人。
33. 摈之不得共食:排斥正直讲学者,不允许与他们共同进餐。
34. 祭酒:国子监长官,此处指韩愈本人。
35. 学官:各级学校的教师。
36. 日使会讲:每天组织大家一起学习讨论。
37. 生徒:学生。
38. 相喜:相互喜爱。
39. 贞元:唐德宗的年号,公元785年至805年。
40. 末年:末期。
41. 后人:后代,这里指韩愈的后世粉丝。
42. 效前人之言:模仿前人的言论风格。
43. 自扬雄之后,作者不出:意指自扬雄之后,没有哪位文人能够超越他的成就。
去完善
赏析
《韩公行状》是唐朝诗人李翱写的一首诗,它讲述了韩愈的生平事迹。这首诗通过讲述韩愈的一生,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卓越才能。
首先,诗中提到韩愈自幼丧父,由哥哥抚养长大。他在二十五岁时考中进士,显示出他的才华和勤奋。在诗歌的后半部分,描述了韩愈在平定淮西之乱中的贡献。他建议以智取胜,派遣奇兵袭击蔡州,这一策略成功地为朝廷解决了问题。在战争结束后,他又成功地通过劝说王承宗投降,使得德、棣二州得以回归。
此外,诗中还提到韩愈在宗教和文化方面的作为。他反对佛教,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帝王寿命反而变短,并因此被贬为潮州刺史。同时,他也关心百姓的疾苦,曾帮助奴隶获得自由。在教育方面,他提倡儒学,强调学生的品行教育,并亲自邀请直讲一同进餐,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在他的影响下,国子监的学生们都十分尊敬教师。
总之,《韩公行状》通过描述韩愈的一生,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这首诗不仅是对韩愈的赞美,也是对唐朝社会的反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韩公行状》是唐朝著名文人李翱为悼念友人韩愈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此时正是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家政治日渐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问题严重,导致民生疾苦,社会矛盾尖锐。然而,在这个特殊时期,也出现了许多像韩愈这样的有志之士,他们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努力改变文学界的浮华风气。其中,韩愈因其在文学、政治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李翱作为韩愈的挚友和忠实信徒,对韩愈的人格风范和文学成就非常敬仰。他在这首诗中,通过对韩愈生平的回顾和对其政绩的赞美,表达了对于韩愈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通过这一诗篇反映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和悲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