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断僧通状

标题包含
断僧通状
上岁童子,二十受戒。君王不朝,父母不拜。 口称贫道,有钱放债。量决十下,牒出东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长的修道士,20岁就接受了严格的戒律。他们不朝见君王,也不向父母行礼。口口声声说自己贫穷的修道士们,却有钱放贷。他们只懂得用鞭子惩罚别人,然后将他们逐出东方的边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上岁:指幼年时期。 2. 童子:这里指年幼的僧人。 3. 受戒:指接受佛教的戒律。 4. 君王不朝,父母不拜:意思是僧人不参拜君王和父母,表现出超脱世俗的态度。 5. 贫道:僧人对自身的谦称。 6. 有钱放债:讽刺僧人积聚财富的行为。 7. 量决十下:意思是被杖打十下,是对犯戒僧人的处罚。 8. 牒出东界:指官方发文将僧人逐出本界,不许在本地区传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断僧通状》,是唐朝诗人李翱写的一首讽刺诗。诗中通过对一位出家僧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僧人虚伪、贪财的一面。 首句“上岁童子,二十受戒”,意为一个刚成年不久的少年,在20岁时就接受了佛教的戒律。这里暗示了这位僧人年少无知,可能并未真正理解佛理,便轻易地披上了袈裟。 次句“君王不朝,父母不拜”,描述了这位僧人不向君王朝拜,也不祭拜自己的父母。这里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忘本的讽刺,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礼制的尊重。 接着的“口称贫道,有钱放债”,则是直指僧人的贪婪本性。他们虽然自称贫苦修道之人,却私下里放高利贷,以此谋取钱财。这进一步揭示了这个僧人的虚伪和堕落。 最后两句“量决十下,牒出东界”,意味着这个僧人因为罪行被处以杖刑,并被驱逐出境。这是对僧人的惩罚,也是对世人警示:宗教并不能成为人们逃避道德责任、为所欲为的庇护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元和年间(806-820年),文人学者李翱创作了这首《断僧通状》。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厌倦尘世、向往佛门清静的意愿。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与李翱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在唐宪宗时期,由于唐朝推行儒学复兴运动,文人学子纷纷追求功名,希望能在朝为官。然而,李翱却始终郁郁不得志,仕途不顺,这也让他对世俗生活产生了厌倦。在此期间,他与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药山惟俨交往密切,受到禅宗思想的启发。这使得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佛门的向往和对尘世的失望。 与此同时,唐朝社会盛行佛教信仰,寺庙众多,僧侣云集。唐代文人往往通过游历名山古刹,与高僧谈禅论道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翱的《断僧通状》反映了文人阶层对于禅宗佛教的崇敬与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