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陈侍郎应求知泉州
百片牙旗水面长,蔡邕题在刺桐乡。
十年杯酒开云榭,一样官衔过洛阳。
我亦携家缘送客,谁能扫地自焚香。
野桥冲腊寒梅白,莫要登临忆侍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百片旗帜在水面绵延,蔡邕曾在此留下诗篇。
十载欢宴在亭榭之中,一样的头衔走过洛阳。
我也带着家人陪伴客人,谁又能独自打扫、焚起香炉?
冬日里,乡间的桥边梅花洁白如雪,不要登临此处回忆昔日的侍郎。
去完善
释义
1. 百片牙旗:百片,数量众多;牙旗,古代大将的旗帜,泛指军队。此句形容陈侍郎出行的排场大。
2. 蔡邕:东汉著名文人,此处指代泉州的文化底蕴深厚。
3. 刺桐乡:原名“衙口”,位于今福建晋江金井镇,因蔡邕在此地担任地方长官而得名,后来改称为“刺桐”,成为泉州的古称之一。
4. 十年:指陈侍郎在泉州任职的时间。
5. 杯酒开云榭:描述陈侍郎闲暇时在亭台楼阁饮宴的情景。
6. 一样官衔过洛阳:洛阳曾是唐朝的都城,用来表示地位尊贵的意思。这里指的是陈侍郎身份高贵,但离开故乡洛阳到泉州任官职。
7. 携家缘送客:作者离家送行陈侍郎,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8. 扫地自焚香:字面意思是作者为陈侍郎送别而打扫地面,焚上香火。实际暗示诗人尊敬侍郎的崇高品质。
9. 冲腊:指冬天的时候。
10. 寒梅白:形容梅花在冬日里绽放,洁白无瑕。
11. 莫要登临忆侍郎:表达了作者对陈侍郎的怀念之情,希望他在泉州一切都好,不要登高望远时想起自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林光朝为送别友人陈侍郎赴任泉州而作。诗中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和心情,表达了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首联“百片牙旗水面长,蔡邕题在刺桐乡”,通过描写水面上的百片牙旗,以及蔡邕题诗的刺桐乡,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开的感慨。
颔联“十年杯酒开云榭,一样官衔过洛阳”,想象友人未来的生活,即使远离家乡,也能享受到美酒佳肴,与朋友共叙离情。同时,又表达出虽然任职地方不同,但友谊长存。
颈联“我亦携家缘送客,谁能扫地自焚香”,表达了诗人自己和家人对友情的重视,以及对友人离去的无奈和留恋。这里用了“携家缘送客”的意象,将家人与友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体现了浓厚的亲情和友情。
尾联“野桥冲腊寒梅白,莫要登临忆侍郎”,以寒梅、野桥等景象暗示离别季节和地点,并提醒友人到了新的环境也要保重自己,不要过于思念旧日的朋友。这句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又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别陈侍郎应求知泉州》是宋代诗人林光朝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47年,正值南宋时期。
在这一年里,林光朝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入官场。他的才华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坚守着对文学的热爱。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金兵入侵中原,朝廷被迫南迁。虽然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但民间的文化活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滞。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于教育事业,致力于培养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光朝结识了陈侍郎。两人在文学和人生观方面有着共同的语言,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当陈侍郎被任命为泉州知州时,林光朝为他送行,写下了这首充满离愁的送别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