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归州黄教授鲁斋
鲁斋居士自忘机,丈席凝尘日下帷。
甫也犹为老宾客,参乎独得道精微。
奏篇已草三千牍,大厦当求四十围。
行矣道山邻日月,未容巴蜀久相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鲁斋居士已经忘却世俗的烦恼,在书桌前忙碌的日子里,尘埃也安静下来。我依然是那个年老的宾客,而参悟道理的人却得到了深奥的奥秘。他写的文章已经有了几千卷,宏大的大厦等待着四十个人来构建。未来的道路光明无限,不会允许我们在巴蜀之地长久地相互依靠。
去完善
释义
1. 题:本题诗的题目。归州:古代的行政区划名,即今湖北省秭归县。黄教授:黄鲁斋,作者的朋友,教授的尊称。
2. 鲁斋居士:指黄鲁斋的雅号,借用了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的文化成就,表达了他的学问之深。
3. 忘机:忘却世俗心机,保持内心的宁静。
4. 丈席:一种尊敬的说法,指的是学者长者。凝尘:积累的尘埃,这里表示鲁斋书斋的冷落与主人精神的专注。
5. 日下帷:每天关闭帷幕,意指闭门不出专心治学。
6. 甫也:指杜甫,唐朝著名诗人,这里借杜甫的境况来比喻黄鲁斋的身份。老宾客:长期受朋友礼遇的客居者,这里是黄鲁斋自谦的表述。
7. 参乎:孔子学生曾参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此处借用来表达对道德修养的理解。
8. 独得:深入领悟。道精微:指道德修养的高深境界。
9. 奏篇:指上疏进言的文章。草:草稿。三千牍:形容文稿的数量多,这个数目是虚指。
10. 大厦:宏伟的建筑,这里借指国家的繁荣昌盛。当求:应当追求。四十围:形容物体的大,这个数目也是虚指,用以强调规模宏大。
11. 行矣:去实现吧。道山: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朝廷。邻日月:紧邻皇帝身边。
12. 未容:不能容忍,即不允许。巴蜀:四川一带,这里指偏远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沈继祖的《题归州黄教授鲁斋》通过对黄教授的描绘,展现了其生活态度、治学精神和高尚品质。首先以“鲁斋居士自忘机”开篇,揭示出诗人对黄教授淡泊名利、遗世独立的向往之情。接着,诗中以“丈席凝尘日下帷”描述黄教授认真教学、专注学术的形象,表现出他每日辛勤耕耘、不懈追求的精神风貌。
其次,通过引用“甫也犹为老宾客,参乎独得道精微”一句,表明黄教授学问深厚、令人敬仰。他将杜甫与曾参相提并论,寓意着黄教授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在学问之道上钻研入微。同时,这两句也传达出诗人对黄教授的崇敬之情。
紧接着,诗人通过赞美黄教授的文采成就来突显他的才华横溢,即“奏篇已草三千牍,大厦当求四十围”。这表明黄教授的文章著作丰富多样,犹如宏伟的大厦一般壮观。其中,“三千牍”借用了古代书籍的计量单位,形象地展示了黄教授著述之丰厚;而“四十围”则暗含了古代建筑度量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其才华的赞誉。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黄教授未来事业的期许与祝愿,即“行矣道山邻日月,未容巴蜀久相依”。这句诗意味着黄教授将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攀登,直至与日月齐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他也表达了希望黄教授不要长久滞留在巴蜀之地,要勇敢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黄教授的风采与抱负,以及诗人对他的尊敬和寄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沈继祖,南宋末年诗人。这首诗《题归州黄教授鲁斋》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创作于南宋灭亡前夜。
在南宋末期,国家动荡,战事频繁,政权衰微。沈继祖作为一个士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曾在仕途上有所追求,但并未得到重用。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黄教授勤奋治学的形象,表达了对自己境遇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与此同时,南宋末期的社会风气日益堕落,文人墨客沉溺于声色犬马,忽视了学问和品德修养。沈继祖在诗中赞美黄教授的品德和学识,实际上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警示。他希望人们能够像黄教授一样,坚守道义,勤奋学习,为国家振兴尽一份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