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庐山寺胜老
宝鼎当年未结丹,幽栖曾此掩柴闗。
羽軿欲化乘风驭,梵锡应留解虎环。
僧卧碧云皆寿考,鹤迷华表几时还。
好应月白长廊下,涧水无声人自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年的珍贵宝鼎尚未凝结成仙丹,我曾在寂静的地方关闭柴门隐居。
我想要乘着清风驾驭华丽的马车升天,但应该留下我的袈裟来解开老虎的枷锁。
那些僧人安静地躺着,如同生活在碧水青云之间,长寿而无忧; 那一只迷失在繁华中的鹤,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这也许应该是在月光洒满长廊的时候,涧水悄无声音,我在那里静静地享受着悠闲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示庐山寺胜老》是北宋诗人郑侠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注释:
1. 庐山寺:位于庐山的寺庙。庐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
2. 宝鼎:佛教中的宝鼎,象征着佛法的传承。
3. 结丹:炼丹,指道士修炼成仙的过程。这里用宝鼎比喻修行。
4. 幽栖:幽静的地方,这里指庐山寺。
5. 柴闗:柴门,即简陋的门。
6. 羽軿:指仙人乘坐的车驾。
7. 化:变化。
8. 驭:驾驶。
9. 梵锡:僧人手持的锡杖。
10. 解虎环:解除老虎的危害。
11. 碧云:形容山间云雾缭绕的美景。
12. 华表:古时候立在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用作标志的石柱。这里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
13. 月白:月光照耀下的景象。
14. 涧水无声:形容山涧水流静谧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示庐山寺胜老”,表达了诗人对庐山胜景的赞美和对禅意的领悟。诗人通过描述山中的自然景观和寺庙的氛围,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首联中,诗人提到宝鼎和结丹,寓意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教思想。而“未结丹”则暗示了这种追求尚未实现。紧接着,诗人以“幽栖”“柴闗”描绘了隐居山中的生活情境,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心境。
颔联中,“羽軿欲化乘风驭”意味着诗人心向往仙道,渴望如神仙般驾风而行;而“梵锡应留解虎环”则揭示了佛家的慈悲胸怀,表现了对禅宗精神的敬仰。诗人巧妙地将道家与佛家思想相融合,传达出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颈联中,“僧卧碧云皆寿考”展现了山中僧人在蓝天白云之下过着安详的生活,体现了禅意生活的美好;而“鹤迷华表几时还”则表达了鹤子不回的天意难违之感,寓含着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尾联中,“好应月白长廊下”描绘了在月光皎洁的长廊下,诗人聆听涧水无声的寂静之美,心灵得到了慰藉与宁静。整首诗在营造优美的山林意境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和谐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示庐山寺胜老》是北宋诗人郑侠在熙宁五年(1072年)所创作的一首描绘庐山美景的诗篇。在这首诗中,郑侠通过赞美庐山寺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在熙宁五年前后,郑侠正值人生低谷。他曾因上疏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到贬谪,被外放到通州、泰州等地任职。这一时期,他在政治上的遭遇颇为坎坷,身心备受压力。然而,正是在这种困境中,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自然之美和生活的真谛。
熙宁五年正值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关键时期。这场改革旨在富国强兵,但由于改革措施的推行过于激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民间疾苦加剧。在这一背景下,郑侠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发现了庐山寺的美景,并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