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叔粲沧浪亭

标题包含
和叔粲沧浪亭
高亭殖殖水冷冷,笑指鸥凫坐晚汀。 远不闻声千橹去,矫如争秀数峰青。 烟云窗牖纷纷雨,露月蒹葭点点星。 最好归舆拥双璧,笙歌灯火照仙屏。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侠(1041年-1118年),字介夫,号一拂居士,福州福清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郑侠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曾游学于京师太学。庆历五年(1045年),他中进士,历任县令、监察御史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高高的亭子四周流水泠泠作响,笑着指向水边的鸥鸟和野鸭在傍晚的小洲上栖息。远远地听不见千艘船桨驶去的声响,只见几座山峰挺拔秀美。烟雾弥漫的窗户中传来下雨的声音,露出月光下的芦苇和星星点点的星辰。最好的是乘坐轿子回到家里,家里有明亮的灯火和华美的装饰,就如在仙境中一样。
去完善
释义
1. 高亭:这里指的是位于高处的亭子,即诗中的“沧浪亭”。 2. 殖殖:指房屋高大且宽敞的样子。 3. 水冷冷:形容水的清凉,这里形容亭子周围环境的清幽。 4. 鸥凫:鸥鸟和野鸭,这里泛指水鸟。 5. 晚汀:傍晚时分的江岸边。 6. 远不闻声千橹去:此处形容船只众多,声音嘈杂。 7. 矫如争秀数峰青:此处描绘了山峦峻峭的景色。 8. 烟云窗牖纷纷雨:形容烟雾笼罩的景色,就像窗外下起了细雨。 9. 露月蒹葭点点星:描述了夜晚月光下,蒹葭草上的露珠闪烁如同繁星。 10. 最好归舆拥双璧:这句意味着最美的是在晚上归来的时候,围坐在明亮的灯烛下欣赏美丽的景色。 11. 笙歌:吹奏笙笛等乐器的歌声。 12. 灯火:点亮的烛火。 13. 仙屏:此指诗人在游玩沧浪亭时的美景体验。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沧浪亭的诗。诗人通过细致观察和高超的技艺,将沧浪亭的美景生动地展现出来。诗中“高亭殖殖水冷冷”一句,以高耸的亭子和冰冷的水面为背景,营造了宁静的氛围;接着以“笑指鸥凫坐晚汀”一笔,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此外,“远不闻声千橹去,矫如争秀数峰青。”两句既传达了远处船只悄然离去的寂静之美,又描绘了山峰争艳的青翠景象,形成一幅动静皆宜的画面。至于"烟云窗牖纷纷雨,露月蒹葭点点星。"这两句则是通过烟雨蒙蒙和星光闪烁的景象,表现出空间的广阔和时间的流逝,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借助想象抒发向往之情:“最好归舆拥双璧,笙歌灯火照仙屏。”诗人表达了他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希望在沧浪亭这样美好的地方,过上幸福的生活。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郑侠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洞察力,还流露出他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从而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诗人郑侠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创作了这首《和叔粲沧浪亭》。当时,社会矛盾激化,政治斗争激烈,士人阶层对现实深感忧虑。郑侠作为一名有抱负的文人,他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前途。在此背景下,他以“叔粲”(指杜审言)为榜样,借沧浪亭为题,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忧国忧民之情。 在郑侠所处的时代,王安石正推行新法,力图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官僚体制、发展经济等。然而,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民间疾苦加深。郑侠眼见此状,痛感时局艰难,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和叔粲沧浪亭》。诗中以沧浪亭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