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舍弟
汝向下邳去,吾犹上国居。
几番曾入梦,十月不收书。
血满干戈地,尘飞盗贼墟。
无人问消息,生死竟何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去往下邳时,我仍然身处远方。
梦中多次相寻,却迟迟未得你的音讯。
战场上的鲜血流满了大地,尘埃中弥漫着盗贼的气息。
无人关心你的消息,你的生死状况到底如何?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下邳: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宿迁市东南,是楚汉战争时期的重要城市之一。
2. 上国:指京城或地位较高的地区,这里指作者所在的都城。
3. 干戈:古代兵器,泛指战争。
4. 盗贼墟:指战乱中被洗劫一空的村落。
5. 问消息:询问信息。
去完善
赏析
《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潘玙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他对弟弟的深深思念和对战乱的忧虑。这首诗的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首联“汝向下邳去,吾犹上国居”,描述了兄弟二人分别的场景。下邳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北部,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地方;上国指中原地区。诗人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弟弟前往下邳戍边、自己留在后方的情况,表达了两人相隔千里的事实。
颔联“几番曾入梦,十月不收书”,表现了诗人和弟弟之间的思念之情。在漫长的十个月里,诗人未能收到弟弟的消息,只能寄希望于梦境中与弟弟相聚。这一联通过对梦中和现实中无法团聚的描绘,加深了诗人对弟弟的担忧。
颈联“血满干戈地,尘飞盗贼墟”,描述了下邳战场的血腥景象。干戈表示战争,尘飞形容战乱的气氛。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战乱的深刻痛恨,以及对弟弟安危的忧虑。
尾联“无人问消息,生死竟何如”,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无法得知弟弟生死状况的焦虑。这句诗情感浓烈,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整体而言,《忆舍弟》展现了诗人对弟弟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忧虑。在诗中,诗人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成功地塑造了一种悲壮的氛围,使读者感同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忆舍弟》是南宋诗人潘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正值宋朝南渡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潘玙正处于人生的转折阶段。他原本生活在江南地区,过着安宁的生活,然而金兵南下,战火烧到了他的家乡,迫使他背井离乡,南渡至福建等地。在这段动荡不安的日子里,潘玙与家人分离,尤其是与他的弟弟失去了联系,这使他感到无比的痛苦和思念。
在这个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腐败,国力衰弱。金兵的侵略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文人墨客依然坚守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
在《忆舍弟》这首诗中,潘玙通过对家乡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他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使这首诗具有深厚的感染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