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宫夜醮
五云宫阙拥霓旌,子夜誊章扣玉清。
星月满坛尘不动,天风吹落步虚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五云环绕的宫殿仙袂飘飘,午夜时分编写的文书叩响了玉清宫的大门。星空和明月洒满了整个殿堂,仿佛一点灰尘都不曾扬起,而清风吹拂的声音就如同天上的神仙在行走时发出的脚步声一样轻盈。
去完善
释义
1. 五云:五色瑞云,指天宫。
2. 宫阙:宫殿。
3. 霓旌:仙人的仪仗。
4. 子夜:深夜。
5. 誊章:把章奏登记在册。
6. 扣:通"叩",询问,求见。
7. 玉清:天上的皇宫。
8. 星月:星辰和月亮。
9. 满坛:充满了祭坛。
10. 尘不动:尘土不飞扬,形容环境宁静。
11. 天风:高空的风。
12. 步虚声:传说中神仙在空中行走时所发出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道宫夜醮》中,诗人潘玙以描绘五云宫阙中的道教仪式为主线,展现出一幅壮丽而神秘的画卷。首先,“五云宫阙拥霓旌”一句,描绘了宫殿的壮丽景象,突显出仪式场面的宏大。随后,“子夜誊章扣玉清”则表达了深夜时分道士们诵经的过程,扣人心弦。紧接着,“星月满坛尘不动”这一句,传达了夜幕降临、群星璀璨下,道场上静谧的氛围。最后,“天风吹落步虚声”则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徐徐吹来的清风带走道士们脚步声的场景,将诗意推向高潮。整首诗巧妙地融合了神话传说与现实场景,呈现出一种庄重而又神秘的美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道宫夜醮》是唐朝诗人潘玙的一首描绘道家斋醮仪式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56年至758年之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潘玙身为大唐官员,亲身体验了战乱带来的流离失所和家国破灭的悲痛。在这期间,他深入了解了道教,并积极参与修道之事。
此段时间内,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纷纷寻求精神慰藉。道教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其教义强调顺应自然、清心寡欲等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广泛的吸引力。潘玙受此影响,对道家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此外,唐代皇帝对道教的推崇也为潘玙的信仰提供了契机。唐玄宗、武则天等都曾大力扶持道教,兴建道观、礼遇道士,使得道教在唐代成为主流宗教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潘玙开始关注道教的修炼和斋醮仪式,并为之感动赋诗。
综上,潘玙在战乱年代通过亲身参与道教活动,创作出了《道宫夜醮》这一诗歌,展现了他在艰难时世中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道家文化的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