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酌
松竹开幽径,蓬蒿閟荆扉。
庭前两梧桐,浓绿涵清辉。
南楹开半山,晨夕异烟霏。
樽酒自宾主,幽鸟更埙箎。
饮罢两无言,还读渊明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松竹盛开在幽静的小路上,蓬蒿掩映着荆扉。
庭院两边有两株梧桐树,浓郁的绿色中透着清澈的光辉。
南边的房屋坐落在半山腰上,清晨和傍晚的云烟变幻莫测。
斟满美酒,宾客与主人尽情畅饮,悠然的鸟儿更是增添了和谐的氛围。
喝完酒后,大家都不说话,静静地读着陶渊明的诗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独酌:独自饮酒。
2. 吴儆:宋朝人,官至户部侍郎。
3. 松竹:松树和竹子,比喻节操高洁。
4. 幽径:幽静的小路。
5. 蓬蒿:指野草丛生的地方。
6. 閟荆扉:关闭柴门。
7. 庭前:庭院前面。
8. 梧桐:树木名,常绿乔木。
9. 浓绿:深绿色。
10. 涵清辉:包含清澈的光辉。
11. 南楹:南方的柱子。
12. 开半山:表示窗户开在房子的一半高度。
13. 晨夕:早晚。
14. 异烟霏:形容烟雾的不同状态。
15. 樽酒:酒杯。
16. 自宾主:自为宾主。
17. 幽鸟:栖息在幽静地方的鸟。
18. 更埙箎:用乐器伴奏。
19. 饮罢:喝完酒后。
20. 无言:没有说话。
21. 还读:继续阅读。
22. 渊明诗:陶渊明的诗歌。
去完善
赏析
《独酌》是南宋诗人吴儆的一首描绘孤独饮酒的诗歌。全诗通过一系列自然景观和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独自饮酒时的心境与思绪。
首联以“松竹开幽径”和“蓬蒿閟荆扉”写出庭院中松竹疏落、蓬蒿茂盛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接着在颔联中描绘了庭院中两颗梧桐树,它们的浓绿在清辉下显得格外迷人。通过对这两句的描绘,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孤独的身影在月光下独酌。
颈联中的“南楹开半山,晨夕异烟霏”则描绘了山间的清晨和傍晚,云雾缭绕的景象。这使我们想起古人独饮时的山水田园情怀。尾联中的“樽酒自宾主,幽鸟更埙箎”则表示诗人在这里找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既表达出与孤独的相处之道,也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最后两句“饮罢两无言,还读渊明诗”则是对陶渊明田园诗歌的喜爱。诗人表示,在喝完酒后,他会去读陶渊明的诗,以此获得心灵上的慰藉。这表明诗人不仅在现实中寻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在精神层面找到寄托,反映出他对人生态度的深度理解和独特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独酌》是南宋诗人吴儆所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67年左右,正值宋孝宗时期。在这个时代,由于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宋朝廷内部的局势动荡不安。
吴儆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以及金人入侵等历史事件,这些经历使他深感家国之痛。他在政治生涯中多次被贬谪,这也使得他对人生的感慨更为深刻。在这首诗中,他以独酌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在世事沧桑中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生活风貌,他们借酒消愁,寻求心灵的慰藉。在这种背景下,吴儆的《独酌》成为了一首富有哲理意味和艺术价值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