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新安佥厅拄笏亭
高山如高人,可仰不可亵。
山中老锄犁,山前走车辙。
终日对孱颜,如目不见睫。
高人与高山,千里风期接。
妙思入青冥,毫端寄明灭。
况复簿领中,见此寒岌嶪。
悠然境意会,刍豢端自悦。
手板亦何为,趋走背汗浃。
从渠且倒持,吾自支吾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巍峨的山脉犹如令人敬仰的高人,让人肃然起敬而不敢亵渎。
山谷之中古老耕犁的痕迹依稀可见,山前的道路满是车轮走过的痕迹。
每一天都在面对这苍翠的青山,就像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一般熟悉。
高人隐士和山脉相互映衬,仿佛在千里之外的风中畅谈。
奇妙的思绪如同飘入天空的青云,笔尖在明暗之间穿梭。
更何况是在繁琐的公事之中,看到这样的景色让人心生敬畏。
在悠闲的环境中品味意境之美,心满意足。
手中的工作又算得了什么,来来往往间早已汗流浃背。
随它去吧,颠倒过来拿着也说得过去,反正我能自己捂住脸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题目
2. 新安:古代县名,今江西省新余市
3. 佥厅:一种官职名称
4. 拄笏亭:古代建筑的名称,意为手持手板的亭子
5. 高人:指品德高尚的人
6. 亵:轻视
7. 老锄犁:形容耕作的老者
8. 车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9. 孱颜:瘦弱的容颜
10. 青冥:天空
11. 毫端:毛笔的尖端
12. 明灭:明亮与阴暗
13. 簿领:文书
14. 岌嶪:形容危险的样子
15. 悠然:轻松自在
16. 境意:意境
17. 刍豢:比喻美食
18. 手板:古代的办公用具
19. 趋走:奔走效劳
20. 从渠:顺从他人
21. 倒持:颠倒位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题跋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向往高人隐士的生活,同时对世俗琐事的不满。首联通过对比“高山”与“高人”,表达了诗人对高雅境界的敬仰,但又认为这种境界难以触及。颔联和颈联进一步描绘了山区人民的生活情景,表现出诗人在世俗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的渴望。同时,诗人在尾联中表达了自己对繁琐公务的不屑,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整体来看,这首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高尚追求和对世俗事务的超脱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新安佥厅拄笏亭》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吴儆创作于公元1145年左右的作品。这段时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中原沦陷,北宋灭亡,南宋偏安江南一隅。诗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遗民身份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吴儆身处世乱,功名受挫,虽知退隐可保全身,但却始终心系国家民族的命运。因此,他在这首诗中以“拄笏亭”为题,既是对其居住环境的艺术描绘,也是对自身命运以及南宋国家命运的深深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