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王席上咏美人
半额画双蛾,盈盈烛下歌。
玉杯寒意少,金屋夜情多。
香艳王分帖,裙娇敕赐罗。
平阳莫相妬,唤出不如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半面妆双眉弯弯如画,在明亮的烛光下婉转歌唱。
白玉酒杯驱散寒冷,黄金屋中的夜晚充满柔情。
香气四溢的帖子分送佳人,华丽的裙裳赐给舞娘。
平阳公主不必嫉妒,唤出的舞者比不上她。
去完善
释义
1. 半额:古代女子的一种发饰。
2. 双蛾:眉黛,代指美女。
3. 盈盈:仪态美好貌。
4. 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象征高贵。
5. 金屋:黄金装饰的房屋,常用来比喻富贵人家或皇宫。
6. 香艳:形容女子的美貌与才情。
7. 分帖:古代宴会中分给客人题诗的字条。
8. 裙娇:华丽的衣裳。
9. 敕赐:皇帝的恩赐。
10. 平阳:这里指的是唐玄宗的妃子杨玉环,她被封为“平阳公主”。
11. 莫相妬:不要嫉妒。
12. 唤出不如他:意思是说这位美人的美丽无法用言语形容,即使把平阳公主叫出来,也不如眼前的这位美人。
去完善
赏析
《岐王席上咏美人》是一首描绘古代宫廷美人的诗作。首联“半额画双蛾,盈盈烛下歌”通过描述美人梳妆的情景,展现了她的美貌和才艺。颔联“玉杯寒意少,金屋夜情多”则以玉杯和金屋作为背景,进一步突显了美人的高贵气质。颈联“香艳王分帖,裙娇敕赐罗”则表达了美人受到皇帝宠爱的情景。尾联“平阳莫相妬,唤出不如他”则是希望美人能够继续保持这份美丽和高贵,让其他人都无法与她相比。这首诗通过对美人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岐王席上咏美人》是唐代诗人张谔的一首佳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是唐代的鼎盛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崭露头角,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这个时间段内,张谔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原是一位寒士,后来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得以在朝为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在官场上的地位并不稳固,时常遭受排挤和打压。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间段内,唐代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自由。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美人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外貌,更看重其内在气质和才艺。因此,张谔在诗中赞美美人时,既描绘了她们的美貌,又强调了她们的心灵之美。这种审美观念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为后世的美学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去完善